
(1) [master copy]∶底稿
(2) [original]∶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本子
把底本找来核对一下
(3) [a text against which other texts are checked]∶校勘时作为依据的本子
不按底本折校是错误的
(1).底稿。 清 恽敬 《与黄香石》:“谨将原稿送呈,希飭贵高足钞録后即见掷,并无底本也。”
(2).校刊、翻译、刊印书籍时作为依据的本子。亦指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原本。 清 段玉裁 《与诸同志书》:“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譌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説之是非。”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蟫隐庐 有石印本,然其底本甚劣。”
(3).犹本钱。比喻可以凭借、依靠的钱物。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楔子:“积儹下十两白银,又有新做下一套绵衣,都是我身后的底本儿。”
"底本"是汉语文献学与古籍整理领域的核心概念,指校勘、刊印或翻译时所依据的原始文本载体。其内涵可从四个维度解析:
一、基础文献载体 作为古籍校勘的基准,《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供抄写、刊印或校勘所依据的本子"(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敦煌文献研究中,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4524号《降魔变文》画卷即是现存最早的变文底本实物。
二、版本学应用准则 校勘学要求底本选择遵循"存真""求备"原则,如张舜徽在《校勘学概论》指出:"底本乃校书之根基,择善本而校之,可复文献原貌"(来源:中华书局《校勘学概论》)。
三、跨学科概念延伸 《辞海》将其扩展至翻译领域,定义为"翻译所依据的原文版本"(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七版)。如玄奘译经时,那烂陀寺梵文贝叶经即为《大般若经》汉译底本。
四、现代文献规范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规定,影印出版需在版权页标注"据××藏××年版底本影印",确立底本的版本溯源功能(来源:《古籍整理出版规范》2020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八年尤袤刻本《文选》即属典型应用案例。
“底本”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不同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整理的具体流程或历史案例,可参考、5、7等来源。
逼截不测之渊畅舒巉立成资尘杂盗资吊打厄祸饭煤分鹿分蜜刮发光头国交行步如飞悍人合包合瓢和室回驳会哨活抖抖豁免权嗟赞寄奉谨密进退迍邅钜伯空调窥听灵羊柳子祠李谢卢獦蒙事母亲节馁败农行僄声抢攻潜化跫步三叶虫圣躬实话实说説不去属者遂迷不窹头油武丑无恒雾锁无异峡门小腆洗车雨西帝心不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