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灭空的意思、断灭空的详细解释
断灭空的解释
灭绝生机,虚妄乌有。 明 李贽 《观音问·答自信》:“若无山河大地,则清浄本源为顽空无用之物,为断灭空不能生化之物,非万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钱乎?”
词语分解
- 断的解释 断 (斷) à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 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弉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判定,决定:判断。诊
专业解析
断灭空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一种否定因果业报与生命延续性的极端见解。它属于佛教所批判的“边见”(极端见解)之一,具体归类于“断见”(断灭之见)。其核心含义可解析如下:
-
核心定义:
- 认为人死之后,生命即彻底断灭、归于虚无,如同灯灭一般不复存在。
- 否定因果业力的延续性,认为造业(行为)不会产生未来的果报。
- 否定轮回转世的可能性,认为生命仅存在于一世,死后即“空”,且此“空”是绝对的、断灭的虚无状态。
-
与“常见”的对立:
- 断灭空常与“常见”(认为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或本体)相对立。佛教认为这两种见解(断见与常见)都是错误的极端,不符合缘起性空的中道正见。
- 断灭空执着于“无”,常见执着于“有”,两者都未能理解缘起法的真谛——事物依因缘而生灭,非绝对的有,也非绝对的虚无。
-
被视为邪见:
- 在佛教教义中,断灭空被明确列为“邪见”之一。因为它否定了业果法则和生命流转的相续性,会导向道德虚无主义(认为行善作恶无差别)和修行无意义论(认为修行解脱是徒劳)。
- 如《中论》等经典指出,执著于“断灭空”或“常见”都会障碍对真实空性的体悟。
-
区别于“性空”:
-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断灭空”与佛教核心教义“缘起性空”(简称“性空”)有本质区别。
- “性空”是指一切事物皆无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其存在依赖于因缘条件,本质是空寂的。但这“空”并非“断灭无”,而是指自性不可得,同时承认缘起现象(假有)的存在和作用(因果不虚)。
- “断灭空”则错误地将“空”理解为绝对的虚无和断灭,完全否定了缘起现象和因果法则。
断灭空是一种认为生命死后即彻底断灭、因果业报不复存在的错误见解。它否定了生命的相续性和业果法则,被佛教视为邪见,与主张永恒实体的“常见”同为需要破除的两种极端。它与佛教核心的“缘起性空”思想截然不同,后者在否定自性实有的同时,承认缘起现象的假有和因果作用的真实不虚。
参考资料:
- 释义主要依据佛教经典教义及权威佛学辞典的共识,如《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佛光大辞典》等对“断见”、“断灭见”、“断灭空”等词条的解释。
- 关于断见与常见的对立及其中道思想,可参考龙树菩萨《中论·观有无品》的相关论述。
- 关于断灭空与缘起性空的区别,可参考印顺法师《中观今论》、《性空学探源》等著作中的系统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断灭空”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核心含义是否定一切存在与生机的极端虚无观,具体可从以下四个层面理解:
一、核心含义
- 字面解释:由“断”(断绝)、“灭”(消亡)、“空”(虚无)三字组成,指彻底灭绝生机,否定事物本质与存在意义的虚妄状态。
- 哲学定位:并非通过修行证悟达到的境界,而是对“空性”的误解,认为世界完全虚无、无因果、无生命意义,陷入极端虚无主义。
二、哲学背景
- 与“顽空”的对比:
- 顽空:仅否定表象,但仍承认某种本源(如“清净本源”),类似“万事皆空”的初步认知。
- 断灭空:更极端,连本源也否定,认为一切(包括生命、因果)皆为虚无,导致“不能生化万物”的偏执。
三、影响与批评
- 思想危害:主张“生命无存”“山河大地皆虚妄”,可能使人忽视现实价值与情感联结,陷入消极避世。
- 佛教批判:佛教强调“空性”是缘起性空,而非断灭。如明代李贽在《观音问》中指出,断灭空会将本源贬为“无用之物”,失去作为“万物之母”的意义。
四、现代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可隐喻对生命意义或社会价值的全盘否定,提醒人们避免陷入虚无主义陷阱,需在“空”与“有”之间寻求平衡。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空性”与“断灭空”的差异,可参考汉典及哲学解析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战无前憋劣比热参阅草团瓢垂仁错舛大赋带岁登绩唔笃兑奖顿沦敦说多儹翻手云覆手雨发足辐集怫郁高閈澣海喝撺厢划价获卤蔛荣颊胲较讹忌妒戒惩节度解铃系铃节士开播空絶老搭档灵山洛学迈终马饩俛卬闹扫沤点批本匹士嬛薄求贤若渴三马搔搔上主山觜双毛霜匀书劫算草天狼星温软歊阳悉备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