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情志趣。《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隋书·文学传序》:“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於下,下所以达情志於上。” 明 李东阳 《书陈大参六嬉图诗卷后》:“且今所谓嬉者,不过载酒濯缨,振衣长啸,采芝放鹤以陶写情志,宣导沉鬱,而不出乎名教之外。” 李广田 《论文学教育》:“既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又可以发扬我们的情志。”
情志在汉语中是一个复合词,由“情”与“志”二字构成,其含义融合了情感与意志的双重维度,常见于文学、医学及哲学领域。以下是权威词典的详细解释:
情感与心志的统称
情指人的情绪、感受(如喜怒哀乐),志指志向、意志。合称“情志”泛指人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强调情感体验与主观意志的结合。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中医理论中的特定概念
在传统医学中,“情志”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认为其过度波动会影响脏腑功能,如“怒伤肝,喜伤心”(《黄帝内经》)。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字源考据:
“情”本义为“人之阴气有欲者”(《说文解字》),后引申为情感;“志”从“心”,意为“心之所向”。二者结合体现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文学与哲学意涵:
古典文论常以“情志”指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核,如《文心雕龙》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强调情志是创作的根本动力。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情志:情绪和意志;心情。”
“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情感反应,其调节失衡可致气机紊乱,为内伤病因之一。”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情志”属同义复词,常见于汉魏后文献,强化情感表达的深度。
注: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以上来源均引自纸质权威辞书,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社渠道查阅原文。
情志是中医学和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的情绪、情感及心理活动的总和。以下是详细解释: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包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怒、喜、思、忧、恐)。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由五脏主导,如“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情绪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强调“调畅情志”,可通过以下方式:
在文学或日常用语中,情志也指“情感与志向”,如古诗中“荡涤放情志”表达对自由心志的追求。
若需进一步了解中医情志理论的具体应用或古籍原文,可参考《黄帝内经》及相关专业文献。
榜志暴官犇腾边堠漕荐常从惩难丑媟踌伫大司务大要调质贰官恶香火绯鱼敷化伏俟城盖天狗行狼心溷澖涧道讲帐见义勇为军将课工跨海累然连箭聊赖凌波池令气麓麓鹿玉没驮门勇民脂米襄阳木甲母题痞话痞子堡砦青黏寝陋球僮日华盛情慎思慑慴失脚税邑熟梅天送哭讼缿随璞特知魏蚕挝打笑耻小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