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要的意思、大要的详细解释
大要的解释
(1).要旨;概要。《尹文子·大道上》:“人君有术……大要在乎先正名分。”《汉书·陈万年传》:“具晓所言,大要教 咸 讇也。” 宋 司马光 《上殿谢官札子》:“臣窃以为方今国家之得失,生民之利病,大要不过择人、赏罚、丰财、练兵数事而已。” 清 周亮工 《<南昌先生四部稿>序》:“虽诗文异辙,揆其大要,均之不出乎此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序言》:“三年前,偶当讲述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人。”
(2).大致,大约。《明史·梁梦龙传》:“由 淮安 至 天津 ,大要两旬可达。”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 要的解释 要 à 索取:要账。要价。 希望,想:要强。要好。 请求:她要我给她读报。 重大,值得重视的:重要。要人。要领。纲要。要言不烦。 应该,必须:须要。 将(乶 ):将要。快要。 如果,倘若:要是。 表选
网络扩展解释
“大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名词性含义:要旨、概要
指事物的核心内容或总体框架,常见于文献及历史典籍:
- 核心要义
《尹文子·大道上》提到“大要在乎先正名分”,强调治国策略的关键在于明确权责。司马光在奏疏中分析国家治理时,将“大要”归纳为择人、赏罚、丰财、练兵等要点。
- 历史与文学用例
《晋书》记载司马懿提出“军事大要有五”,指军事战略的五大关键。阮籍诗句“智巧万端出,大要不易方”则用“大要”表达基本原则不可动摇。
二、副词性含义:大致、大约
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概括性描述:
- 《明史·梁梦龙传》记载:“由淮安至天津,大要两旬可达”,此处指行程大约需二十天。
三、近义词与用法对比
- 近义词:大体、概略、梗概()
- 语境区别:作名词时强调核心内容(如“举其大要”),作副词时多用于描述模糊量级(如“大要两旬”)。
通过古籍用例可见,“大要”在文言与白话中均承载着提炼核心或概括整体的功能。如需更深入解析,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大要》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事物的主要部分或内容。下面是关于该词的信息:
- 拆分部首和笔画:《大》的部首是「大」,笔画数为3;《要》的部首是「襾」(衣字旁),笔画数为9。
- 来源:《大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中,用以描述易经的主旨与要义。
- 繁体:在繁体字中,《大要》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写法变化较多,《大要》一词在古代写作「大要」,字形相对传统。
- 例句:她清楚地概括出文章的《大要》。在这场演讲中,演讲者简单明了地传达了问题的《大要》。
组词:大要派、大要论、大要人物
近义词:主旨、要点、核心
反义词:细节、次要、次要的部分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