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馘的意思、俘馘的详细解释
俘馘的解释
亦作“ 俘聝 ”。1.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的左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 郑文 夫人 芈氏 、 姜氏 劳 楚子 於 柯泽 。 楚子 使 师縉 示之俘馘。” 杜预 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 孔颖达 疏:“俘者,生执囚之;馘者,杀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计功也。”
(2).指被俘虏者。《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杨伯峻 注:“ 知罃 实被‘俘’,而未被‘馘’,此‘馘’字是连类而及之词。”《说文·耳部》引作“以为俘聝”。《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辛酉,帝御 咸安楼 受 定州 俘馘,百官就列,宣露布於楼前。” 宋 王安石 《冯鲁公神道碑》:“ 太宗 征 河东 ,公奋身冒兵,数取俘馘以献于行在。”
(3).俘获斩杀。《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是夜,大破之,俘馘首领及甲兵以万计。”
词语分解
- 俘的解释 俘 ú 打仗时被擒的敌人:俘虏。战俘。遣俘。 打仗时擒住敌人:俘获。被俘。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馘的解释 馘 ó 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笔画数:; 部首:首;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俘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1.本义:生俘的敌人与杀敌左耳
- 指战争中生擒的俘虏和杀死敌人后割下的左耳(用于统计战功)。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楚子“示之俘馘”,杜预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
2.引申为被俘虏者
- 可单独指代被俘人员。如《左传·成公三年》中,知罃自称“以为俘馘”,杨伯峻注解释此处“馘”为连带提及,实际仅指被俘。
3.动词用法:俘获与斩杀
- 表示战争中俘获敌人并斩杀的行为。如《续资治通鉴》提到“俘馘首领及甲兵以万计”。
4.成语中的比喻义
- 现代语境中,该词作为成语使用时,可比喻在竞争或冲突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占据优势地位,如“占领市场”等场景。
补充说明
- 字形结构:“俘”为左右结构,本义为俘虏;“馘”同“聝”,原指割敌耳计功,后引申为战果。
- 历史背景:古代战争中,“馘”是统计军功的重要依据,与“俘”共同构成战利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相关篇章或汉典()的详细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俘馘(fú gu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捕获敌方俘虏和收编战胜国的君主或将领。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部首:⺈(牛字旁)
- 笔画:8画
俘馘一词来源于古代军事行动中的俘虏收编。在战争中,胜方会捕获敌方的士兵并将其变成自己军队的成员,这个过程被称为“俘馘”。
在繁体字中,“俘”和“馘”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根据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俘馘的写法为“俘”字的上部是“卄”,下部是“寸”,意为将敌人捆绑。而“馘”字的上部是“干”,下部是“月”,意为刑罚。
以下是关于“俘馘”一词的例句:
- 历史上的战争中,俘馘是常见的现象。
- 他们通过俘馘来削弱敌方势力。
与“俘馘”相关的组词有:“俘虏”、“收编”等。其中,“俘虏”指被敌方抓获的人,而“收编”则表示将俘虏纳入自己的队伍中。
没有确定的该词的反义词,但与“俘馘”相反的词可以是“释放”或“交还”,表示将俘虏放归敌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