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干预。亦谓理其事而正其本。《后汉书·乐恢传》:“陛下富於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易·谦》“谦,亨” 唐 孔颖达 疏:“谦为诸行之善,是善之最极,而不言元与利、贞及吉者,元是物首也;利贞是干正也。於人既为谦退,何可为之首也?以谦下人,何以干正於物?故不云元与利、贞也。”
“干正”一词的释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基本释义
出处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等古籍,唐孔颖达在《易·谦》疏中进一步解释“利贞是干正也”,此处“干正”指通过行动使事物归于正道。现代汉语中逐渐演变为对个人品德的描述。
使用场景
注意:低权威性网页(如、4)的解释与高权威来源存在部分重叠,建议优先参考古籍和权威词典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后汉书》原文。
干正(gàn zhèng)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它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干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干”部,右边是“十”部。在现代汉字中,它有4个笔画。
干字最早源自古代象形字,它的原意是指树干或植物的主干。后来逐渐引申为指事物的核心或主要部分。
在繁体字中,干字的写法为「幹」。
在古代,干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由“卜”部和“幺”部组成,并且没有“十”部作为右边的构件。古代的干字形状更接近于一个擦拭的动作。
1. 他是公司的干正,负责决策和管理事务。
2. 干正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3. 这块土地还没有开垦,需要进行土地干正工作。
干部、干活、干燥、干净、主干等。
核心、主要、重要、首要等。
次要、次干、附属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