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清议的意思、清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清议的解释

[just comment] 公正的议论

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南史·宋武帝纪》

详细解释

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艺文类聚》卷二二引 三国 魏 曹羲 《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晋书·傅玄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使天下无復清议。”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东汉 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清议(qīng yì)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指古代社会中公正的舆论评价或士人对时政的评议。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层面:

  1. 词源与定义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公正的议论”,特指士大夫阶层以儒家伦理为标准,对朝政、官员品行进行公开批评或褒扬的行为。南北朝至明清时期,“清议”逐渐成为士人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

  2. 历史演变

    据《晋书·傅玄传》记载,魏晋时期“清议”具有法律效力,如士人若遭清议贬斥,可能被剥夺仕宦资格。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强调“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凸显其对社会风气的监督作用。

  3. 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清议以“礼法”“名教”为准则,通过乡评、书院讲学等形式传播,形成独立于官方的舆论力量。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东汉党锢之祸即源于士人清议与宦官集团的冲突,反映其对政治生态的深远影响。

  4. 现代引申

    当代研究中,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认为,清议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其精神内核与现代社会舆论监督存在历史关联性。

网络扩展解释

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舆论形式,主要形成于东汉时期,对后世政治文化影响深远。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清议指士人阶层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对时政、官员进行评议的舆论活动,强调言论的公正性和道德性()。其核心特点是:

  1. 非官方性质:主要由未入仕或卸任的士人主导,形成独立于朝廷的言论场;
  2. 政治导向:重点评议朝政得失、官员品行,尤其针对宦官专权等腐败现象;
  3. 道德评判:以"清"为标准,即符合儒家忠孝节义等价值观()。

二、历史演变

  1. 东汉起源:太学生与士大夫联合批评宦官专政,形成"激浊扬清"的舆论力量。如李膺、郭泰等人通过品评人物影响士人仕途,被称为"天下楷模"();
  2. 魏晋制度化:发展为法律条文,《南史》记载触犯清议者将被罢官禁锢();
  3. 持续影响:直至明清,清议始终作为士人干预政治的重要方式,如顾炎武所言"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

三、社会功能

  1. 政治监督:制约权贵,如东汉清议直接引发"党锢之祸";
  2. 人才选拔:通过"月旦评"等品题影响官员任免;
  3. 文化塑造:确立"清流""浊流"二元对立观,成为士人精神标杆()。

四、争议与局限

  1. 标准主观:易陷入道德绑架,如《三国志》提及"艳性狷厉,好为清议"的偏激案例();
  2. 党争工具:明代东林党争显示清议可能异化为派系斗争手段。

扩展阅读建议:欲了解清议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可查阅《后汉书·党锢列传》及顾炎武《日知录》相关论述(综合)。

别人正在浏览...

白榜班谒卑官碧莲不妨鸧麋蟾蠩兰插趣侈词慈奬窜匿大教堂二十四旗发胶放大定发射过刑河干恍恍鹄发会少离多豭喙家鸡野鹜介静京关精苦就馆冀志狼牙修廉车离横黎蒸笼饼罗汉菜买懽母线鲇出溜镊髩叛匪片假名普度众生千仓万箱抢金乾哭青箬笠丘役人形三折股为良医设难时节书橱肆器松软酸涩罔上虐下违德蕰藻巫媪汙渍相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