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丘役的意思、丘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丘役的解释

赋税;赋役。《孙子·作战》:“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於丘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丘役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重要术语,特指按土地面积(以“丘”为单位)征发的军需物资或劳役,其核心内涵与军事需求直接相关。

一、基本定义与性质

“丘役”指以土地单位“丘”为基础征发的军赋或劳役。古代将土地划分为“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周礼·地官·小司徒》),每丘包含一定数量的田亩。国家根据战争需要,按丘征收战车、马匹、兵器、粮草等军事物资,或征调劳力从事运输、修筑工事等战时劳役。其本质是以土地为基准的军事摊派,具有强制性和临时性特征。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渊源

该制度成熟于春秋时期,与诸侯争霸的军事扩张密切相关。例如《左传·成公元年》记载:“作丘甲”,杜预注:“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 鲁国推行“丘甲”即按丘征发军赋,标志着丘役制度的明确化。齐国管仲改革时亦有“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 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的记载(《国语·齐语》),其中土地分级管理为丘役征收奠定基础。

三、演变与后世影响

战国后,随着郡县制和户籍赋税改革,按户、丁征税逐渐取代按土地单位摊派。但丘役的核心逻辑——以行政单位分摊军需——仍被后世借鉴。如唐代“府兵制”下按折冲府辖区征调兵员物资,明代“卫所制”的军屯供给体系,均可视为丘役思想的延续。

四、学术意义与文献依据

“丘役”是理解先秦至汉初经济军事体制的关键概念。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详考丘甲制度,指出其“以丘出赋”的本质;现代史学家杨宽在《西周史》中亦强调,丘役反映了“国”与“野”分治下对郊外野人的军事动员方式。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卷第573页,定义为“按丘征发的军赋”。


参考资料来源:

  1. 《周礼·地官·小司徒》古籍原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左传·成公元年》及杜预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国语·齐语》管仲改革记载(上海古籍出版社)
  4.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论军制演变(三联书店)
  5. 杨宽《西周史》第四章“西周王朝的军事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丘役”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其含义与赋税、军事活动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丘役”指赋税或赋役,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军事征伐密切相关。其核心是百姓需向国家缴纳特定物资(如马匹、牛等)或承担劳役。

2.历史背景与具体内容

3.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孙子兵法·作战篇》:“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此处强调战争对经济的消耗,以及赋税加重对民生的影响。

4.延伸含义

5.现代理解

现代语境中,“丘役”多作为历史术语使用,用于研究古代赋税制度或军事经济体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孙子兵法》相关章节或古代赋税制度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拜表薄酌悲泉不出所料朝门成案赤道坐标系窗子春醪赐舍大闺女怠堕地记东科尔断覆贰日方外游凤苑腹胪俯首就缚漍漍合异离坚黄粱一梦火山简才江调娇艾警秀开阔宽缓兰艾同焚雷菌良蜩燎熏领扣榴花樽罗帕胪人梦兆冥贶冥助末臣拿斗瓯檥旁春嗙喻婆婆嘴侨军怯薛乞教嶔然三蝬上方剑射口史氏市准首七田牛望其肩项相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