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蕰藻的意思、蕰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蕰藻的解释

聚集之藻草。《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藻草之聚积者。 杜预 注:“蕰藻,聚藻也。” 杨伯峻 注:“蕰藻,藻草之聚积者。苹、蘩、蕰藻为三种植物。”一说,蕰与藻皆为水草名。见 洪亮吉 《左传诂》。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四:“朔气初收,光风渐转,敬羞蕰藻,重展松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蕰藻(wēn zǎ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与水环境中的植物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海》的释义,该词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蕰"本义指水草聚集处,《说文解字》释为"积草水中","藻"则为水生隐花植物的总称。二字合称最早见于《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蕰藻之菜",此处特指可供食用的水草类植物。

二、植物学特征 在《中国水生植物志》中,蕰藻被归类为沉水性草本植物,常见于淡水湖泊及缓流河道。其形态特征包括:丝状茎柔韧,叶呈羽状分裂,多生长于水深2-3米区域,具有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

三、文学象征意义 古代文学作品中,蕰藻常作为清雅意向出现。如《诗经注疏》引郑玄笺云:"蕰藻,聚藻也,生水底,横陈若木",用以比喻君子内敛修德的特质。宋代《尔雅翼》更延伸其象征意义为"隐者之居"。

注:参考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中国水生植物志》(科学出版社2020版)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蕰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读音
    该词有两种读音:yùn zǎo 或wēn zǎo。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如七年级上册《社戏》)中标注为“蕴(wēn)藻”,因此现代常用读音为wēn zǎo。

  2. 基本释义

    • 指一种水草的名称,具体种类未明确,可能泛指水生藻类植物。
    • 也可表示“聚集的水草”,如《左传·隐公三年》中提到“蕰藻之菜”,用于祭祀或进献。
  3. 出处与通假
    源自古典文献,如《文选·左思》和《左传》。古文中“蕰”与“蕴”常通用,因此“蕰藻”也写作“蕴藻”,二者含义相同。

  4. 文学引用
    鲁迅在《社戏》中使用了“蕴藻”一词,描述江南水乡的景物,进一步推广了这一词汇的现代认知。

总结来看,“蕰藻”既是具体的水草名称,也承载着古典文化中自然与礼仪结合的意象,现代多用于文学描写或特定语境下的植物指代。

别人正在浏览...

白摺子背云采币漕臣撤保逞瑞尘览仇慝捶骨沥髓错牾道庿东方学士督参杜禁藩储凡境酆匣赶闹子公荒觥筵关访沽名吊誉海涅豪烈恨相知晩翬褕护遶践修矫复捐资开球奎宿揽搭篮胁敛衣膋芗落可便率素迷夺米虾内水鸟兽散泥尘炮长墙屋清蹈乞巧楼悫讷入孝出弟沈铄耍无赖疏牖书祖松罗速賔太溪嘽咺天子下摆膝行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