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集之藻草。《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藻草之聚积者。 杜预 注:“蕰藻,聚藻也。” 杨伯峻 注:“蕰藻,藻草之聚积者。苹、蘩、蕰藻为三种植物。”一说,蕰与藻皆为水草名。见 洪亮吉 《左传诂》。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四:“朔气初收,光风渐转,敬羞蕰藻,重展松楸。”
“蕰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读音
该词有两种读音:yùn zǎo 或wēn zǎo。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如七年级上册《社戏》)中标注为“蕴(wēn)藻”,因此现代常用读音为wēn zǎo。
基本释义
出处与通假
源自古典文献,如《文选·左思》和《左传》。古文中“蕰”与“蕴”常通用,因此“蕰藻”也写作“蕴藻”,二者含义相同。
文学引用
鲁迅在《社戏》中使用了“蕴藻”一词,描述江南水乡的景物,进一步推广了这一词汇的现代认知。
总结来看,“蕰藻”既是具体的水草名称,也承载着古典文化中自然与礼仪结合的意象,现代多用于文学描写或特定语境下的植物指代。
《蕰藻》(yūn zǎo)一词源于古代汉字,多用于古籍文献之中。它主要指的是植物的繁茂生长,特指在湖泊、池塘等水域中,水草茂盛的景象。常用来形容自然环境中草木茂盛、生气勃勃的景象。
《蕰藻》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蕰”字的部首是“艹”,表示与植物相关;而“藻”字的部首是“艹”,表示与植物相关。两个字的总笔画数分别为12画和18画。
《蕰藻》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卫风·蕰藻》一篇中,形容了湖泊中的水草茂盛的景象。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形容草木繁盛、生机勃勃的意境。
《蕰藻》的繁体字为「藴藻」。
在古代,《蕰藻》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其中,“蕰”字的古代写法为「蕀」,而“藻”字的古代写法为「襴」。这种古代写法的字形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改变,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写法。
1. 碧波万顷,蕰藻生辉,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2. 春天来临,大地上的蕰藻四处绽放,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组词:蕰藻茂盛、藻著、蕰草纷披。
近义词:盎然草木、繁茂丰盛、郁郁葱葱。
反义词:荒芜、贫瘠、凋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