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le talk]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崇尚虚无,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清谈误国
亦作“ 清谭 ”。1.清雅的谈论。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清谈慰老夫,开卷得佳句。” 前蜀 韦庄 《寄从兄遵》诗:“不将高卧邀 刘主 ,自吐清谈护 汉 储。”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公清谈干云,而尤长奏对。”
(2).犹清议。谈论的内容以对人物、时事的批评为主。《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俗间有戏妇之法……然民间行之日久,莫觉其非,或清谈所不能禁,非峻刑不能止也。”《梁书·沉约传》:“自负高才,昧於荣利,乘时藉世,颇累清谈。”
(3).谓 魏 晋 时期崇尚 老 庄 ,空谈玄理的风气。亦称玄谈。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 三国 魏 何晏 、 夏侯玄 、 王弼 等,至 晋 王衍 辈而益盛,延及 齐 梁 不衰。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 袁生 ,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晋书·隐逸传·鲁褒》:“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 宋 王安石 《谢安》诗:“ 谢公 才业自超羣,误长清谈助世纷。”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 魏 晋 清谭之士林, 东汉 礼教节义之士林也。”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晋 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
(4).后世亦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迄今专以八股六韵,徒事清谈,抛离实事。” 沙汀 《忆邵荃麟同志》:“有人曾妄言 荃麟同志 喜欢‘清谈’。不!尽管我们谈话不少,他却从未说过空话。”
(5).泛指一般闲谈。 清 沉涛 《<瑟榭丛谈>自序》:“或爨苏清谈,閒话风土。”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诸 桂阳 方外神怪清谭之资,不可闕也。” 沙汀 《困兽记》十一:“这里主要的消遣是清谈。内容无所不包,上到国家大事,下至某节街上忽然发现了一匹老鼠的残骸。”
“清谈”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魏晋时期的清谈
清谈最初指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崇尚老庄哲学、空谈玄理的文化现象。这种活动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哲理为核心,注重修辞与辩论技巧,是当时贵族知识分子的重要学术社交方式。
核心内容
围绕玄学问题展开,如“有无”“本末”之辨,代表人物包括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代王衍时达到鼎盛。
高雅性与思辨性
早期清谈被视为清新高雅的言论,强调文化修养和哲学思辨,内容涉及伦理学、美学等非功利领域。
脱离实际
后期逐渐演变为不切实际的空谈,士大夫沉迷抽象哲理讨论,忽视现实政务,故有“清谈误国”的批评。
正面意义
在文化史上,清谈推动了玄学发展,促进了思辨哲学的深化,成为六朝名士的象征之一。
负面批判
后世多强调其消极影响,如《查字典》指出其“不切实务”,《汉典》称其“空谈误国”。
词义泛化
现代语境中,“清谈”可泛指脱离实际的讨论,例如“二三知己清谈终日”。
如需进一步了解清谈的哲学内涵或历史案例,可参考、的学术分析。
清谈是指进行高尚、深入的思想交流和讨论的活动。在清谈中,人们常常会探讨哲学、文学、艺术和其他重要的人生问题。
清谈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氵”和“言”。其中,“氵”是“水”的意思,表示清澈明亮;“言”表示语言、言辞。
根据《康熙字典》,清谈的总笔画数为13画。
《清谈》一词最早出现在晚明时期的《后村集》中。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引用并广泛流传。
在繁体中,清谈的写法为「清談」。
古代书法中的清谈写法比较特殊,常采用隶书风格。示例:[㑹]。
1. 我们在咖啡馆里展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清谈,讨论了现代艺术的发展。
2. 他以清谈的方式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清谈室、清谈会、清谈风格、清谈好友、清谈者。
近义词:深谈、哲理交流、高雅对话。
反义词:闲聊、庸俗对谈、琐碎交流。
哀筝八倍百合科伴流不差上下不堪入耳逞心春社搭茬低沉锋鋭负败戆讷弓兵汞齐孤轮衮阙国交郭壍姑姊妹汉语大字典和雇横刀揭斧竑议鋘鍫减黜金简矜善金雅觜迥语龃龊局蜷据实刻舷空忘炼金客马首是瞻梅粥墓表南溟旁骑喷泻搴擥钳束请灵趋陪软舆山圈史法实施时无再来守产说实话桃竹贴理晩莫遗劳吴庖鲜灵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