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书肆的意思、书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书肆的解释

[bookshop] 旧指书店

报摊书肆

详细解释

犹书店。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好书而不要诸 仲尼 ,书肆也。” 李轨 注:“卖书市肆,不能释义。” 汪荣宝 义疏:“卖书之市,杂然竝陈,更无去取。博览而不知折中於圣人,则羣书殽列,无异商贾之为也。” 南朝 梁 任昉 《答刘居士》诗:“才同文锦,学非书肆,望之可阶,即之难至。”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劝励》:“兄 林 鬻书为事。 文远 每閲书肆,不避寒暑,遂通五经。”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偕省试梦应》:“﹝ 李偕 ﹞试罢,梦访其同舍 陈元仲 ,既相揖,而 陈 手执一黄背书,若书肆所市时文者,顾视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疑其颇别致,于是留心访求,但不得; 常维钧 多识旧书肆中人,因托他搜寻,仍不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书肆”是汉语中表示书店的古典词汇,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其核心含义指专门售卖书籍的店铺。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书肆”由“书”(书籍)和“肆”(商铺)两个语素构成,特指古代以经营典籍文献为主的商业场所。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说文解字》将“肆”训为“陈也”,即陈列物品的场所,与“书”组合后形成专营书籍的商业空间。在历史演变中,书肆不仅是商品交易场所,更承担着文化传播功能。据《古代汉语词典》记载,唐代长安的书肆已形成规模经营,宋代《东京梦华录》更详细记录了汴京书肆的繁荣景象。

该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意象,如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中“书肆腾声三十年”的表述,生动展现书肆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地位。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书肆作为文化传播枢纽,对古代科举制度、学术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权威典籍中,《辞海》(第七版)将“书肆”定义为“中国古代经营书籍刊印与销售的商业机构”,并强调其与“书院”“藏书楼”构成传统社会三大知识传播体系。当代学术研究显示,书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多样化形态,包括汉代的“槐市”、唐代的“集贤殿书院附属书肆”等特殊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书肆”是汉语中对古代书店或书籍市场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及历史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书肆指旧时民间出售书籍的店铺或市场,是古代书籍流通的重要场所。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杨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到“书肆”,将其形容为“卖书市肆”,即书籍交易的市集。这一称呼延续至明清时期,例如明代小说鼎盛时,书肆成为评书人获取新作的渠道。

2.历史起源与发展

3.文化意义与典故

4.结构与分布

书肆多集中于城市街市,形成行业聚集的街区,如汉代的洛阳、唐代的“书坊”等。这种集中化经营促进了书籍流通和文化互动。

5.语言与翻译

书肆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推动了知识的普及,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学术与商业的交织。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并在后续朝代中持续发展,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出版业和文化史的关键切入点。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法言》《后汉书》等文献或相关历史研究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昂霄北京科技大学贝勒变见不动产登记菜畦辞説从良搭伏丹东市雕翎箭敦习尔诈我虞蛾子反报访采方繖風絃否剥芙蓉面宓羲官媒规银害马讲覈犟嘴交换机近东旌庸僦舟巨髦骏奔走旷抱雷起敛容屏气龙驰缦帛马首瓜眉案梅梢名实不副愍救某门蹑屩檐簦暖坑朴陋欠籍坵垤三足鼎立授人以柄熟口暑门条播僞币微不足录五角星无所不为香蹬相角香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