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王献之传》:“﹝ 献之 ﹞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 献之 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羣偷惊走。”后以“王毡”泛指旧毡。 清 厉鹗 《至后暖雨复雪旬浃不止得》诗之二:“ 王 毡既落毛, 谢 屐亦败齿。雪片剧银箭,急响扑窗纸。”
“王毡”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成语含义(互不相让的争斗)
发音为wáng zhān,比喻双方争斗不休、互不相让的状态。其典故源自古代毡制帐篷:当多人在帐篷内争斗时,支撑帐篷的柱子会摇晃,导致整体结构不稳。现多用于描述团队、个人或集体间的激烈争执或竞争。
历史典故(代指旧物或家业)
出自《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家遇窃贼,仅要求保留象征家族传承的旧青毡,后以“王毡”代指仕宦家族的家传旧物或祖业。例如清代诗词“王毡既落毛”即用此意,表达对旧物的珍视。
使用建议:
《王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古代用来包裹行李或乘坐的毯子。这种毛毡一般是由骆驼毛、细羊毛等纤维制成,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
《王毡》的部首是“王”和“毛”,笔画数为17画。
《王毡》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物品名称。古代王公贵族在乘坐马车时,常用这种特制毡子来覆盖座席或蓬车以保暖,所以称之为王毡。
《王毡》的繁体字为「王氈」。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的《王毡》写作「王爿」。
1. 古代贵族在冬季乘坐马车时,常用王毡来遮挡风寒。
2. 现代人们在旅行时常常使用王毡来保暖。
王毡车、王毡绒、王毡袍、王毡床
绒毯、毛毯
凉席、竹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