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俘献的意思、俘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俘献的解释

作为俘虏而被进献。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有司候 昶 至闕,令衔璧俘献于太庙一切罢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俘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在战争或征伐胜利后,将捕获的俘虏进献给君主、祖先或神明。这通常发生在凯旋仪式或祭祀活动中,是古代军礼和彰显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本义与核心行为:

    • 俘: 指在作战中擒获的敌人,即俘虏。
    • 献: 指进献、呈献,表示恭敬地奉上。
    • 俘献: 因此,“俘献”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将战争中俘获的敌人(有时也包括战利品)作为贡品或战功的象征,进献给地位更高者(如帝王、祖先神灵)。这是一种宣示胜利、彰显国威军功的仪式性行为。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华典藏网)、《辞源》(国学大师网)
  2. 历史背景与应用场景:

    • 这种行为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礼仪制度,特别是“献俘礼”。
    • 献俘礼是古代“军礼”的一种。在重大军事胜利后,军队凯旋,将领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将被俘的敌方首领、重要人物或象征性俘虏押解至宗庙、社稷或宫廷,向祖先和当朝君主报告胜利,展示战果,并常伴有祭祀、庆贺等活动。
    • 例如在史书中常有记载,某场大战胜利后,“献俘于太庙”或“献俘于阙下”。来源参考:《周礼·夏官·大司马》、《清史稿·礼志九》(国学导航)
  3. 象征意义:

    • 彰显武功: 俘献最核心的象征意义是展示军事胜利和国家的强大武力。
    • 告慰祖先/神明: 向祖先神灵报告胜利,感谢庇佑,并祈求继续护佑。
    • 确立权威: 对于新建立的王朝或巩固统治的君主,献俘能有效震慑内外,确立和强化其统治权威。
    • 仪式化处理战争结果: 通过一套固定的礼仪程序来处理战争结果,赋予其合法性和神圣性。来源参考:《中国古代礼俗》(王炜民著)

“俘献”特指古代战争中胜利一方将俘虏作为战利品和胜利象征,在特定仪式(主要是献俘礼)中进献给君主或祖先神灵的行为。它不仅是军事胜利的直接体现,更是古代政治文化、礼仪制度和权力象征的重要载体。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对古代礼仪的研究中。

网络扩展解释

“俘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ú xiàn,其核心含义为“作为俘虏而被进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用法

  1. 历史文献:
    宋代文莹《玉壶清话》卷四记载:“有司候昶至阙,令衔璧俘献于太庙一切罢之。”
    此句描述战败者(昶)被作为俘虏进献至太庙的仪式,后因故取消。

  2. 语境延伸:
    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胜利后,通过献俘仪式彰显功绩或威慑敌方,属于军事与礼仪结合的词汇。


三、相关拓展


“俘献”是古代汉语中具有军事与礼仪双重色彩的词汇,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玉壶清话》《周礼》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卞璞变色易容长嘷缠门缠户嘲诟掣顿侈语黜昏吹扬除庑典誓斗车放赈棼刍风检忿鸷咯碌滚枕航标汉洋江喝风呵烟合穗黄水疮护佑嘉劳简辑界乘禁奥酒窟就职蹶失矩则顆涷壸德鹍柱辽豕白头猎囊龙超佥望且苴青顾日津日暖风和软乎乎山阿芟正生母神树数典顺古所处宿水餐风退弃围坝呜咿武议午楹消场心包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