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天的鸟;受冻的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八:“迴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晋 陆机 《苦寒行》:“阴云兴巖侧,悲风鸣树端,不覩白日景,但闻寒鸟喧。” 唐 韦应物 《同越琅琊山》诗:“餘食施庭寒鸟下,破衣桂树老僧亡。” 宋 梅尧臣 《过鸣雁城》诗:“代谢随秋草,英灵化死灰,我来空咏古,寒鸟有餘哀。”
“寒鸟”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及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在古典文学中,“寒鸟”常作为意象出现,烘托凄凉、冷寂的氛围。如晋代陆机《苦寒行》以“寒鸟喧”渲染冬日苦寒的意境。
部分资料提到“寒鸟”可能指复齿鼯鼠(别名寒号鸟)。这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分布于中国多地,栖息于森林或岩壁。但需注意,此解释多见于方言或民间称呼,与文学中的“寒鸟”含义不同。
网络资料中,该词多沿用古义,强调“寒冷中的鸟”,部分成语(如“笨鸟先飞”)也与之关联。
“寒鸟”的核心含义为寒冷环境中的鸟类,多见于古诗文;若指动物“复齿鼯鼠”,则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古典诗词或动物学资料。
《寒鸟》是一个成语,形容在严寒的冬季,鸟类凋零迁徙的景象。
《寒鸟》的部首是鸟,它的笔画数为10。
《寒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一诗中,诗中有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一句中的“更”即指更进一层次,与“寒鸟先知”类似,寓意为能提前预料到即将发生的情况。
《寒鳥》(另一种繁体字:“寒鳥”)
《寒鸟》这个成语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寒鳥”。
冬天的寒风凛冽,大部分鸟类已经迁徙南方,只有少数寒鸟仍然在寒冷的北方飞翔。
1. 寒鸟迁徙
2. 寒鸟飞翔
3. 寒鸟归巢
1. 孤雁成群
2. 冬鸟寒雀
3. 寒鸭飞翔
1. 春鸟欢歌
2. 温鸟归巢
3. 凡鸟成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