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色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发青莲於王宫,验奇花於陆地。” 胡之骥 注:“ 观音大士 生於王宫,坐青莲花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呾叉始罗国》:“掬除洒扫,涂香散花,更採青莲,重布其地,恶疾除愈,形貌增妍,身出名香,青莲同馥。”
(2).指像青莲一样的颜色。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紫紺之堂临水,青莲之臺带风。”
(3).喻佛眼。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序》:“从容满月,照耀青莲。” 倪璠 注:“《维摩经》曰:‘目浄修广如青莲。’” 宋 苏辙 《魏佛狸歌》:“青莲湛然俛下视,击鉦卷斾抽行营。”《古尊宿语录》卷十一:“上堂云:青莲视瞬已多繁, 迦叶 微微笑自谩。”
(4).佛教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故常用以指称和佛教有关的事物。(1)指佛寺。 唐 刘长卿 《戏赠干越尼子歌》:“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禪枝绕精舍。” 宋 苏轼 《同王胜之游蒋山》诗:“朱门收画戟,紺宇出青莲。”自注:“ 荆公 宅已为寺。” 明 高启 《题黄鹤仙人画》诗:“緑桂骚人宅,青莲释子6*宫。”(2)指佛经。 唐 刘禹锡 《闻董评事疾因以书赠》诗:“繁露传家学,青莲译梵书。”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妙霓》:“以是口诵青莲,虔皈摩朅;手裁紫凤,巧迈因祗。”(3)犹净土。佛家所谓极乐世界。 唐太宗 《为战阵处立寺诏》:“望法鼓所振,变炎火於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於甘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紫綬金章,錮蔽了白马青莲旧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僧曰:‘修德行仁,火坑中有青莲。’”
(5).指 九华山 。 九华山 在 安徽省 青阳县 南二十里,旧名 九子山 。九峰犹如莲花削成,故称 九华山 。 唐 曹唐 《望九华寄池阳杜员外》诗:“差差玉剑寒鋩利,褭褭青莲翠叶重。” 明 周浈 《舟中望九华山》诗:“刻削冠青莲,雕鏤矗丹笋。” 清 吴瞻泰 《自题莲花峰顶试泉图》诗:“万仞青莲上,梯云为试泉。”
(6).见“ 青莲居士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青莲汉语 快速查询。
青莲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基础义项与文化象征义项两个层面,以下结合权威文献进行阐释:
指青色的莲花,属植物学概念。
《汉语大词典》释为:“莲的一种。花瓣青白,藕肥白。” 此义项强调其自然属性,如唐代陆龟蒙《白莲》诗“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中的白莲变种,花瓣呈淡青色,藕质优等特征。
青莲在佛经中被喻为清净无染的至高境界。
《维摩诘经·佛国品》载:“目净修广如青莲”,以青莲譬喻佛眼澄明;《华严经》亦言“如青莲华,出于淤泥而不染”,象征超脱尘世烦恼的菩提心性。此意象成为佛教艺术中菩萨持物、佛座造型的常见元素。
受佛教文化影响,青莲衍生出高洁、淡泊的人格化寓意。
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其《答湖州迦叶司马》诗云“青莲居士谪仙人”,以青莲自喻孤傲清雅之风骨。后世文人如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咏荷,亦暗含此精神内核。
在诗词中常借指雅致事物:
青莲的核心语义由具象植物(青色莲花)延伸至三重文化维度:
其词义演变轨迹清晰呈现汉语“以物载道”的文化特征,成为中华儒释道思想交融的典型语汇范例。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文献摘录):
“青莲”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各类文献及文化背景,其核心释义如下:
植物属性
指青色莲花,花瓣修长且宽大,青白分明,形态优雅。南朝江淹《莲花赋》提到“发青莲於王宫”,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其具有疗愈象征。
颜色指代
形容类似青莲的色调。如南朝梁元帝《玄览赋》中“青莲之臺带风”,即以颜色描绘建筑。
九华山别称
因山形如莲花,唐代诗文如曹唐《望九华》以“青莲”代指安徽九华山。
人物别号
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后人常以此代称李白(注:权威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文献佐证)。
在文学中,青莲被赋予高洁品格的象征,如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特质(此为引申义,未直接提及青莲,需注意区分)。
青莲既是具象的植物与颜色,更是佛教文化、地理景观及文人精神的重要载体。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典、唐代文献及宗教典籍。
禀请儳言劖言讪语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撤废垂翼出奇出世色箪瓢屡罄道岔额办二轮方絜繁俎负素干萎瑰博贵古贱今故失鼓子船珩佩皇皇笺注徼进脚路嫉妒荆人娟娟絶裾康济克侵科琐馈贫之粮苦雨良医两用衫麻包盟员蔑污民俗朴陋潜璧嘁测凄怆寝食不安取庸揉合柔辔散场上报盛筵易散守淡说豫赎徒馊点子堂除窴然危地遗赂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