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方洁 ”。
方絜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形容词性复合词,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且清廉自守。其含义可从字源、词义演变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本义指“方形”,引申为“正直”“规矩”“准则”。《说文解字》释:“方,併船也。象两舟省、緫头形。”后衍生出“方正不阿”的道德含义,如《论语·雍也》云“可谓仁之方也已”,强调行为合乎道义 。
通“潔”(洁),本义为“度量物体粗细”,后假借为“洁净”“清廉”。《说文解字注》指出:“絜,麻一耑也……引申为潔浄之偁。”如《庄子·人间世》“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其中“絜”即强调内心的纯净 。
方絜由“方”(正直)与“絜”(洁净)组合而成,核心含义为:
此词多见于古籍中对士大夫操守的评述,如《后汉书·张衡传》赞其“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即暗含“方絜”之风 。
“琰子翽,为官亦有方絜之誉。”
此处以“方絜”评价傅翽为官清廉正直,继承父辈德操 。
南朝文人书札中常见“志行方絜”“操履方絜”等表述,均指向士人立身行事的道德标尺 。
在现代汉语中,“方絜”属书面雅词,多用于历史、文学领域,或形容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其内涵可概括为:
方正不阿的骨气 + 廉洁自律的操守
是中华文化中“修身”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与“清正”“刚介”等词义近而更重内外统一的境界 。
参考资料
“方絜”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方正廉洁
指人的品行端方正直、清正廉洁。例如《后汉书·王丹传》中提到的“丹资性方絜,疾恶彊豪”,以及《续资治通鉴》中形容官员“操履方洁”,均强调品德的清廉正直。
与洁白相比配
用于比喻事物或人的高洁,如南朝孔稚圭《北山移文》中“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形容品格如白雪般纯净无瑕。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文学性文本,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若需形容廉洁正直,可用“方正”“清廉”等更通俗的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人物方絜的生平或作品,建议查阅地方志或艺术史专著,当前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信息可能存在局限。
拜折子报复表正长于出类拔群摧颜粗荦啑盐指丁时额支发止废渣改俗干豆腐工厂贯矩孤童和胜黄策画旗涧溪毛极虑儆励凈业景业经坐襟头军谘扩编蠡舫流水无情倮兽泥灰纰谬擗算迫趣浅攻浅近迁善黜恶榷税取齐趣役日试万言柔曼三栾上下和合申水随逮天理昭昭铜绿通文达礼痛饮黄龙退步抽身忘恩失义晚节香晩籁无所重轻乌台旧案下道齐桓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