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箪瓢屡空。 晋 陶潜 《自祭文》:“簞瓢屡罄,絺綌冬陈。”
箪瓢屡罄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连最基本的饮食器具都时常空乏。以下从释义、出处、用法及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解析: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说文解字》释为“笥也”,即竹编的饭筐。
剖开葫芦制成的舀水或盛酒器具。《论语》郑玄注:“瓢,瓠也”。
副词,意为“多次”“常常”。
尽、空。《尔雅·释诂》:“罄,尽也”。
整体释义:盛饭的箪和舀水的瓢经常空置,指生活物资极度匮乏。
此成语化用自《论语·雍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以此赞颜回安贫乐道。后世将“箪瓢”作为清贫生活的象征,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箪瓢屡罄,絺绤冬陈”,直接描述贫士缺衣少食的境况。
《晋书·刘兆传》:“(刘兆)守志穷居,箪瓢屡罄而讲诵不辍。”
强调物质匮乏却坚守精神追求,如:“学者甘守箪瓢屡罄之清苦,潜心学术。”
成语承载儒家“安贫乐道”的价值观,凸显在物质困顿时仍保持精神富足的态度。与“箪食瓢饮”“瓮牖绳枢”意义相近,但“屡罄”更强调贫困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箪瓢屡罄”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生活极其贫困,饮食匮乏。以下是详细解释:
他虽箪瓢屡罄,却仍潜心学问,不改其志。
若需深入探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陶渊明文集,以获取更完整的语义和文学背景()。
安生乐业白空白纱帽碑泪本由徧知嘈嚷常例阐幽明微饬驾鸱鸢蹙澳蹴伏大赤盗人丁婢儿童走卒奉常簠簋不饬覆海移山各扎邦宫坊悍梗汗衣河堤圂腴家具塉薄惊疑酒姥絶徼口口声声胯子郎门猎团丽情卖官贩爵茅盾甍标梦中梦谬冀匿报爬拉谱气穷渴删改上不上,下不下上造十义讼田泰山压顶偷合苟从陀头玩奸翫物卫生纸乌杖仙枣萧煞心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