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蛚子的意思、蜻蛚子的详细解释
蜻蛚子的解释
虫名。似蟋蟀而小,绿色,能鸣。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尔雅》:‘蟋蟀,蛩。’ 郭璞 曰:‘今促织也,亦名蜻蛚。’今人皆谓蟋蟀为促织,别有小虫能鸣者称为蜻蛚子,音如蜻铃。”参阅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动物》。
词语分解
- 蜻的解释 蜻 ī 〔蜻蜓〕昆虫,捕食小飞虫,是益虫。幼虫称“水虿”,生活在水中(有的地区称“蚂螂”),如“蜻蜻点水”(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蜻蛚子”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中国部分地区使用,其核心含义是指蟋蟀,即一种常见的直翅目昆虫。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基本释义:
- “蜻蛚子”是蟋蟀的别称或方言称呼。它特指那些善于鸣叫、常栖息于草丛、土石缝隙中的小型昆虫,雄虫通过摩擦翅膀发出响亮的声音。其体型通常较小,体色多为褐色或黑色,后足发达善跳跃。
-
词源与构成:
- 该词是古汉语词汇“蜻蛚”在现代方言中的遗留或变体。“蜻蛚”在古代文献中即指蟋蟀。
- “蜻”:可能与“蟋蟀”的形态或习性联想有关(但非指蜻蜓)。
- “蛚”:在古汉语中明确指蟋蟀。《说文解字》释“蛚”为“蜻蛚也”,段玉裁注:“今人谓蟋蟀为蜻蛚。”
- “子”:在方言中常作为名词后缀,无实际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化音或表示小称、泛指。
-
地域使用:
- “蜻蛚子”主要作为方言词汇使用。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书记载,该词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属于江淮官话区的部分地区较为常见。在这些地方,人们日常口语中常用“蜻蛚子”来指代蟋蟀。
-
相关与辨析:
- 蟋蟀:是“蜻蛚子”所指的昆虫的标准普通话名称,学名Gryllidae。
- 促织:蟋蟀的古称,因其鸣声似织布机声而得名。
- 蛐蛐儿:蟋蟀在北方许多地区(尤其是北京话)的俗称。
- 与“蜻蜓”无关:需特别注意,“蜻蛚子”与昆虫“蜻蜓”在形态、分类和习性上完全不同,仅名称部分相似,极易混淆。在方言区,人们依靠语境能清晰区分两者。
“蜻蛚子”是一个方言词汇,特指蟋蟀。它源自古代汉语的“蜻蛚”,主要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江淮官话区使用,是当地对蟋蟀的通俗叫法。其核心特征与蟋蟀完全一致,需注意与“蜻蜓”区分。
参考资料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提供“蟋蟀”的标准释义)
-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 北京:中华书局. (记录“蜻蛚子”作为方言词指蟋蟀,及其使用地域)
- 许慎 撰,段玉裁 注. 《说文解字注》. (提供“蛚”字的古义解释)
- 李荣 主编. (2002).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补充方言词汇分布及使用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蜻蛚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多个权威资料中有明确解释,但需注意不同来源的细微差异:
-
基本释义
指一种昆虫,形似蟋蟀但体型较小,体色为绿色,且能鸣叫。该词最早见于章炳麟的《新方言·释动物》,文中提到它与蟋蟀(促织)属于同类但不同种的昆虫。
-
发音与词源
拼音为qīng liè zǐ(注音:ㄑㄧㄥ ㄌㄧㄝˋ ㄗˇ)。部分网页(如)误写作“qīng wēi zǐ”,但综合高权威性来源可知正确发音应为“liè”。
-
辨析与争议
- 将其解释为形容“行动迅速”的成语,但此用法未见于其他权威文献,可能是对类似词汇(如“蜻蜓点水”)的混淆。
- 主流释义均以虫类为核心,且《尔雅》《通俗常言疏证》等古籍均佐证其为昆虫名称。
-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多用于方言或古汉语研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建议以“绿色小型鸣虫”为释义核心,发音注意“liè”,成语用法存疑需谨慎引用。
别人正在浏览...
本管並進彩排草团瓢谄害忖想怠侮大片东垣膹炙功薄蝉翼匦旌果菜古歰海棠皓纱画虎不成花辙讲聚交通网姬国锦片前程金枣九贡酒人羁鞅机轴君人亢直克己复礼理合淩兢立身处世络丝娘末日佞色潘李青珪七情六欲鳅鮆犬封国阙坏屈紒绕缭三命而俯陕甘宁边区少司命神鸟深入骨髓审势世不曾摔跤子私倒宿念塑像颓阳瓮尽杯乾文履无量梧鼠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