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鬓后垂。《后汉书·东夷传·倭》:“女人被髮屈紒,衣如单被,贯头而著之。”按,《文选·李康<运命论>》“椎紒而守敖庾之仓” 李善 注引 张揖 《<上林赋>注》:“紒,鬢后垂也。”
“屈紒”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主要与古代发式相关,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曲鬓后垂”,即鬓发弯曲并向后垂落的发式。这一发式在《后汉书·东夷传·倭》中有记载,描述古代倭国(今日本)女性的发型特点()。
字形拆解
该词多见于文献对古代周边民族服饰的记载。例如:
《后汉书·东夷传·倭》:“女人被发屈紒,衣如单被,贯头而著之。”
此句表明,汉代倭国女性以披发、屈紒为典型发式,可能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发式形成对比。
由于该词汇罕见,若需深入研究,建议查阅《后汉书》《文选》李善注等原始文献()。
屈紒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屈”和“紒”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拆分部首为屮和糸,其中,“屈”是屮部,表示“木头”,而“紒”是糸部,表示“线”。
屈紒这个词的来源非常有趣。在古代,屈紒的意思是用长长的绳子绑住、牵制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传》一书中,其中记载了一位古代英雄屈原在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用绳子把杜鹃花扎成花绳,再系在船帆上,来追悼他的离世。所以,屈紒的意思逐渐演变为牵制、压迫、束缚的意思。
屈紒在繁体字中写作屈絮。繁体字的形态更加复杂,字形笔画繁多。
在古时候,屈紒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其中,“屈”字在篆书时期写作“屈”,而在隶书时期写作“曲”。而“紒”字在篆书时期写作“紒”,在隶书时期写作“綢”。这些不同的字形反映了汉字演变的历史变迁。
下面是一个例句,来解释屈紒的用法:“他被屈紒得无法呼吸,一点自由都没有。”这句话表示这个人被压迫、限制得无法自由行动。
屈紒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语,例如“屈紒不群”、“屈紒奋斗”等等。
近义词可以是“束缚”、“牵制”等,这些词语都表示被限制、捆绑的意思。
反义词可以是“自由”、“解放”等,这些词语表示没有约束、限制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