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强敌。《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繇书》:“真君侯之勍敌,左右之深忧也。” 唐 白居易 《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制勍敌,必示以乃文乃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寂然无声,莫测动静,此必勍敌,攻之,十恒七八败。”
(2).有力的对手,多谓才艺相当的人。 唐 司空图 《戊午三月晦》诗之一:“ 牛 夸棊品无勍敌, 谢 占诗家作上流。” 宋 司马光 《续诗话》:“ 李长吉 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絶无对。 曼卿 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石鼓诗》:“后 子瞻 作《凤翔八观诗》中《石鼓》一篇,别自出奇,乃是 韩公 勍敌。”
勍敌(qíng dí)是汉语中的一个书面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实力强大、难以对付的敌人或对手。
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7卷第1284页明确释义:“勍敌,强敌。”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123页亦载:“勍,强;勍敌,强敌。”
经典用例: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此处指楚军为宋国面临的强劲对手 。
引申指在能力、地位等方面不相上下的竞争者。
来源依据: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087页补充说明:“勍敌,也指有力的竞争对手。”
文学例证:
唐代王维《献始兴公》诗云:“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勍敌在临洮。” 以“勍敌”暗喻政坛强手 。
该词多用于文学、历史论述或正式语境中,强调对手的强大性或竞争关系的激烈性,如:
“两家科技企业互为勍敌,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角逐。”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权威辞书,并辅以经典文献佐证,确保释义的准确性与学术性。
“勍敌”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íng d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实力强大的敌人
指在军事、竞争或对抗中具有显著优势的对手。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提到“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此处“勍敌”即指强敌。
才艺相当的有力对手
多用于形容能力、技艺不相上下的竞争者。如宋代司马光《续诗话》中,石延年(曼卿)以“月如无恨月长圆”对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被称为“勍敌”,体现双方文才的匹敌。
“勍敌”既可指具威胁性的敌人,也可用于褒义,表达对等竞争关系,常见于古典文献及诗词。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北斗备録不爽裁止差任察色棰骂赐恤当面错过弹无虚发灯草席冻钦钦仿宋本飞熟讽习抚躬干玃共害规悟蛤蟆函商合当厚扰火床假面剧假途杰儁兢兢战战积稔儣俍老爷爷联缀里藏龙驭上宾猡猓緑珠楼马大头卖科浓墨重彩弄破湃湃攀拥评检癖嗜仆牛雀儿色弱上齐伤愍删述失水鱼刷定铁流头路土桴五斤手仙井监楔进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