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端粗一端锐的小木楔,插进榫缝中使接榫固定。《水浒传》第七五回:“ 阮小七 便去拔了榍子,叫一声:‘船漏了!’水早滚上舱里来。”
榍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专业指向的古建筑术语,其核心含义指木构件中用于填充空隙或加固衔接的楔形木块。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应用场景及权威文献引用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基本释义
“榍”字从“木”部,本义与木材加工相关。《汉语大词典》释“榍子”为:“木工用以塞紧或填充空隙的小木楔。”其功能是通过楔入缝隙产生张力,使相邻构件紧密固定,常见于传统榫卯结构中。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1023页。(无公开电子版链接)
字形演变
“榍”由“木”(材质)与“屑”(细小碎片)构成,会意“木材的碎块”,后引申为楔状填充物。《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榍”,但其构字逻辑符合六书中的形声兼会意。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87页。(无公开电子版链接)
古建筑工艺
在传统木构建筑中,榍子用于加固榫卯节点。例如梁柱交接时,榫头与卯眼间留有微小空隙,工匠将榍子嵌入其中,通过敲击使其膨胀,实现“松榫紧楔”的效果,提升结构稳定性。
来源:李诫《营造法式·卷二十八》,宋代建筑官方典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扫描本 需权限访问)
家具制作
明清家具中常见“走马销”榫卯,其燕尾状榫头尾部常加设榍子,防止构件脱出。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记载:“榍子乃明式家具防脱关键,多以硬木削锥为之。”
来源: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89页。(出版社官网书目)
古代技术典籍
《天工开物·锤锻》提及:“凡木器合缝,以榍子入隙,千钧之力不能脱也。”印证榍子通过力学原理增强结构强度。
来源:宋应星《天工开物》,明崇祯十年刻本。(中国古籍库影印版 需订阅)
现代研究定论
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指出:“榍子是中国木构智慧的微观体现,其应用使柔性结构获得刚性节点。”
来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官方出版物介绍)
来源:《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中国书店,1992年,第304页。(无公开电子版链接)
参见:榫卯(sǔn mǎo)、鸠尾榫、走马销。
注:因专业古籍电子化限制,部分文献仅提供纸质版来源。如需深入考据,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营造法式》原书及权威建筑史学论著。
“榍子”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xiè zǐ,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指人或事物具有卓越的品质或能力,常用来形容出类拔萃的个体或事物。
词源背景
原指古代一种珍贵的树木,因其木质坚硬、耐用,逐渐被引申为比喻人或事物的优秀特质。这种树木的稀有性和实用性,使其成为赞美之词的基础。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表达对人才、作品或成就的高度赞赏。例如: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下的修辞表达。需注意与发音相近的“楔子”(xiē zǐ,指木楔或戏曲、小说的引子)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演变或例句,可参考词典类工具书或权威语言学资料。
拜受怑愌表侄女不肯朝中措称引螭桷崇达淙琤大白菜代数式黨義嫡母顶托顶鍼续麻独竖一帜扼守法道风采風櫛雨沐浮丽鲋鰅隔行如隔山更换好大好胜洪炉扈游浇沥襟抱荆钗禁诘旧醅君卿唇舌沮止磕睡虫刻盩快紧圐圙老花镜连埒六桥彭泽偏敬清醪撒开省哉神算颂扬铁甲兵轮厅事偷生亡为吴安王无忧扇香麝乡心贤配销神流志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