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补阙的意思、补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补阙的解释

(1).匡补君王的缺失。《左传·襄公元年》:“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闕,礼之大者也。” 杜预 注:“闕,犹过也。”《后汉书·胡广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闕之益。”《明史·孙磐传》:“请定建言者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弹权贵者;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闕拾遗。”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且使外廷共见共闻,则怀忠抱义之士,於朝廷之得失,皆得以补闕拾遗,随时论捄。”

(2).引申为弥补缺漏。 吴格 《<诗三家义集疏>点校说明》:“搜残补阙,网罗遗佚,为后人提供迄今最完备之三家《诗》读本。”

(3).官名。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始置,有左右之分。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掌供奉讽谏。 北宋 时改为司谏。 南宋 及 元 明 重又设置,均随设随罢。《新唐书·仪卫志》:“左补闕一人在左,右补闕一人在右。”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监察为合口椒,諫议为大坡、大諫,补闕(今司諫)为中諫,又曰补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补阙(bǔ quē)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包含“弥补缺失”与“职官名称”两层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本义指填补空缺、补充疏漏,例如《左传·襄公元年》中“补卒乘,缮甲兵”即体现“补充缺额”的用法。汉代以后,“补阙”逐渐演变为官职名称,如唐代设左右补阙,职责为谏议政事、纠正帝王过失,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的重要职官体系,《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其“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从构词法分析,“补”为形声字,本义指修补衣物,引申为弥补、补充;“阙”原指宫门前两侧的楼观,因中间留通道而形成空缺,故衍生出“缺失、过错”之义。二字组合既保留具体动作(修补缺失),又发展出抽象含义(匡正过失)。现代汉语中,“补阙”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拾遗补阙”“补阙挂漏”等成语,强调对疏漏的修正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补阙”一词的含义可从词义和官职两方面展开解释,具体如下:

一、词义解释

  1. 匡补缺失
    指规劝或弥补君主、国家的过失。该义项源自古代政治语境,如《左传·襄公元年》提到“补闕”为礼制中的重要环节,杜预注“闕”即“过”(过错)。明清文献中仍沿用此义,如《明史·孙磐传》将“补闕”列为官员职责之一。

  2. 弥补缺漏
    引申为对事物、文本等领域的填补与完善。例如吴格在整理古籍时提到“搜残补阙”,强调对文献缺失部分的修复。

二、官职释义

  1. 唐代官职设置
    始设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分左、右补阙:左属门下省,右属中书省,职责为“供奉讽谏”,即向皇帝进言规劝,属从七品官。

  2. 历史演变

    • 宋代:改称“司谏”。
    • 元明时期:短暂恢复但“随设随罢”,如明建文帝曾设此职,永乐年间废除。

三、其他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文献例证或官职品级细节,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古籍原文及历史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捱挤奥秽聱叟蹦跶辨讼别恨承顺赤伏尺翰饬垒筹谋垂式醇浇戥头笛床端诚对答如流工食狗带绶归究酣春航向寒湿和霭花岗石华僞恚刀混熀涧隈脚打着脑杓子家谱警耗给视朘取捃获穅粃来不得类禡粝飰凌架凌霜陵压留曹逆防逆臆排球队平分秋色亲供取信日永润文鼠盗死有余辜谈耻逃席完缮威猷污世贤善下一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