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翰的意思、尺翰的详细解释
尺翰的解释
指信函。《陈书·蔡景历传》:“尺翰驰而 聊城 下,清谈奋而 嬴 军却。”
词语分解
- 尺的解释 尺 ǐ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书信)。尺短寸长。尺牍。 量长度的器具:竹尺。 像尺的东西:铁尺。仿尺。
- 翰的解释 翰 à 长而坚硬的羽毛:理翩振翰。 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翰苑。翰墨(笔墨,借指诗文书画)。翰藻。 笔画数:; 部首:羽;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尺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是指书信,尤其指简短的书信或信函。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和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尺”:
- 本义为长度单位(约合现代23.1厘米)。
- 引申指短小、简约。古代书写材料(如竹简、绢帛)尺寸有限,故常用“尺”形容篇幅短小的文书,如“尺素”“尺牍”。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释“尺”为“十寸也”,《汉语大字典》指出其引申义为“简短”。
-
“翰”:
- 本义指长而硬的鸟羽(如雉鸡羽毛),古人用以制笔。
- 引申指毛笔、文字、文辞,进而代指书信、文书。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载:“翰,天鸡赤羽也”,《玉篇》释为“笔也”。
-
“尺翰”组合:
- 字面意为一尺长的毛笔或短小的文辞。
- 实际多指简短的书信,强调其篇幅精炼,与“长函”相对。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信函,书信”。
二、历史用法与典籍例证
-
唐代用例:
“千里阻修,常劳于尺翰。”
(出自唐代文人书札,意为:路途遥远阻隔,常劳烦您寄送书信。)
- 来源参考:《全唐文》卷三〇二,刘知几《上萧至忠论史书》。
-
宋代用例:
“忽奉尺翰,如接清谈。”
(意为:忽然收到您的书信,如同当面畅谈。)
三、文化内涵
“尺翰”承载了古代书信文化的特质:
- 物质性:反映竹简、绢帛等书写载体的时代特征。
- 礼仪性:书信是士大夫阶层交往的重要礼仪形式。
- 文学性:短小精悍的尺翰常见于文人酬唱,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
- 来源参考:钱钟书《管锥编》论及古代书仪文体(中华书局,1979)。
四、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属典雅文言词汇,现代极少用于口语,但可见于:
- 历史小说、古风文学创作
- 传统书画题跋
- 文化研究领域
-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为“书面语词”。
“尺翰”是汉语中极具文化底蕴的书信代称,其核心义为简短的信函,从字形、字义到历史用例,均体现了中国古代书写传统与文人交际的独特风貌。
网络扩展解释
“尺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根据多个来源的解释,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尺翰”指信函或书信,是古代对书信的雅称。这一解释在《陈书·蔡景历传》中有明确出处:“尺翰驰而聊城下,清谈奋而嬴军却。”
二、字词分解
-
尺
- 原指古代长度单位(约合23.1厘米),后引申为书写用的竹简或帛(如“尺素”代指信纸)。
- 在“尺翰”中,“尺”强调信件的书面形式,暗示其内容精炼、篇幅短小。
-
翰
- 本义为长而坚硬的鸟羽,因古代用羽毛制笔,故引申为文字或笔墨,如“翰墨”。
- 在“尺翰”中,“翰”代指书信的文字内容。
三、文献与用法
- 历史背景:纸张普及前,古人常用竹木简或帛书写信函,尺寸多为“一尺”左右,故称“尺翰”。
- 现代语境:该词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属于雅言词汇。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操觚染翰”)或历史用例,可参考《陈书》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面暗陬白土粉兵栏潮期称愿眵昏赤溜出律丑俗蹿升电沫雕陵洞烛翻背反映论法商风切汾河盖然性归心酣宴横沴后陈昏头晕脑胡敲交委金官就中拘头抠请兰熏两栖植物厉心梦尸得官蜜丸木神牛竖浓重譬比辟疆园青凫球杖踢弄身历其境审形势倾天下书箧探筹晚代枉系完葺未可物尽其用香墨乡下佬相呴相济跹跹先悉必具闲帐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