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新唐书·薛登传》:“ 匈奴 卒不入中国者,以其生长磧漠,谓穹庐贤於城郭,毡罽美於章紱。”《新唐书·吐蕃传上》:“ 突厥 诸部磧漠广莽,去中国远甚,安有争地万里外邪?”
碛漠是汉语中描述特殊荒漠地貌的复合词,由“碛”与“漠”两字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碛”指沙石堆积的浅滩或戈壁,“漠”指地表广布沙石、植被稀少的干旱区域。二者组合后,“碛漠”特指地表覆盖大量砾石和粗沙的荒漠类型,常见于中国西北干旱区。
从地理学角度,《地理学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进一步阐释其形成机制:在强烈风蚀作用下,细颗粒物质被剥离后,残留的砾石层硬化形成“荒漠漆”表层。这类地貌呈现三大特征:①昼夜温差可达50℃以上;②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③植被覆盖率低于5%。
中国境内典型碛漠分布于河西走廊西段,如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貌群,其垄岗状砾石层与新月形沙丘交错分布的特征,印证了《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2021年)所述的风力分选作用。这种地貌与纯沙质沙漠(如塔克拉玛干)形成鲜明对比,其地表物质粒径普遍大于2毫米,透水性强但持水能力弱。
参考来源:
“碛漠”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部分资料(如)提到“碛漠”作为成语使用,但这一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特定语境下的比喻。若需严谨使用,建议优先采用“沙漠”本义。
白糵白玉板补短朝阶赤令次氯酸词说导官得不得彫虫篆刻叠绮端门蜂屯螘聚古都孤怀汉貂宏观经济洪涟浑人虎跑泉奸谲借道解日经承斤斤金缯良酝怜香惜玉灵断龙车茫蛮明光烁亮内州庞眉鹤发蟠络匹夫之谅贫突乾落人境弱渊洒脱砂俘尚且觞酌稍长胆壮诗筩耍把戏馊臭田册体趣望云文无文绉绉物诱夏鮌遐陋现地向例消釂西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