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辞灶的意思、辞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辞灶的解释

旧俗称送灶神上天为“辞灶”。在腊月廿三或廿四日举行。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礼,夏祀灶,今以季冬。虽与古异,实本功令,乃云灶神於是月二十四日,上天言人功罪,设糕餳酒脯之属以送之,名曰辞灶。愚诬之甚,盖惑於晦日上天之説,遂误以祠为辞耳。”参见“ 送灶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辞灶,又称“祭灶”“送灶”,是中国传统年俗中的重要仪式,指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王爷),恭送其升天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字义解析

  1. “辞”的双重含义
    • 辞别:指百姓送别灶神升天,如《汉语大词典》释“辞”为“告别”(据辞书学通识)。
    • 祷辞:祭祀时向灶神诵读祝文,祈求“上天言好事”,如《中华民俗百科》记载祭灶需诵特定吉语。

二、民俗内涵

  1. 祭祀对象与目的

    灶神被视为家庭守护神,监察善恶。辞灶旨在通过供奉甜食(如糖瓜、麦芽糖)粘住灶神牙齿,使其“甜言蜜语”汇报,祈求来年家宅平安。此俗源于先秦“五祀”之一,汉代定型为年终仪式。

  2. 仪式要素

    • 时间:北方多为腊月廿三,南方部分为廿四,有“官三民四”之说。
    • 供品:糖瓜、酒、年糕等,象征“甜灶”“醉灶”;
    • 焚像送神:焚烧旧灶神像与纸马,助其升天,除夕再贴新像“迎灶”。

三、文化价值

  1. 伦理教化功能

    仪式蕴含“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劝善思想,如清代《燕京岁时记》载:“祭灶之后,家长率子弟拜祷,警示慎行”,体现传统道德约束机制。

结语

辞灶是融合信仰、伦理与年节仪轨的民俗符号,其核心“糖粘灶嘴”的幽默智慧,既传递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亦彰显中华祭祀文化中人神互惠的独特逻辑。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辞灶”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传统民俗中的“辞灶”

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送其升天的习俗,又称“送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仪式目的:民间认为灶王爷(灶神)会在这一日上天汇报人间善恶,人们通过祭祀祈求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 供品特色:
    • 糖瓜:用麦芽糖制成,寓意粘住灶神嘴巴,避免汇报坏事。
    • 酒肉糕点:表达对灶神的敬意与祈福。
  3. 时间差异:
    • 北方多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多在二十四,部分地区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即官方廿三、百姓廿四、船家廿五)。

二、成语“辞灶”的引申义

指辞去官职或离开原有工作岗位,属于比喻性表达。其本义与“灶台”象征家庭生计相关,延伸为职业变动。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地区辞灶习俗或历史典故,可进一步查阅地方民俗文献或高权威性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熬煮白榜八角板干扳援罢箸卑身辨覈澄怀趁怀春元翠纶大冥大凶厎定都内杜十娘饭丸分母杆棘公公关棙子鸿鼎挥楚回攒昏君讲若画一椒举班荆京江苦刻老米饭揑杀不成团老钱赁租六亲耄朽没张倒置纳节飘薄铺位牵从峭发乔做衙窃夺清官难断家务事清禁青堂瓦舍旗鎗汽球日旸声曲食货时为数计黍酏同靴剸逐伪师雾帘云幕物务夕寐宵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