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切根虫的意思、切根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切根虫的解释

方言。即地蚕,也称地老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切根虫"是汉语中对一类农业害虫的俗称,主要因其幼虫阶段常啃食植物根部而得名。从植物保护学角度,该名称并非严格的生物学分类术语,而是对鳞翅目夜蛾科多种害虫的统称,尤其指代小地老虎(学名:Agrotis ipsilon)、黄地老虎(学门名:Agrotis segetum)等具有相似危害特征的地下害虫。

这类昆虫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幼虫体长30-50毫米,体色灰褐至黑褐,昼伏夜出,主要危害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的幼苗根部及近地面茎部,造成植株倒伏或枯死。据《中国农业害虫防治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版)记载,切根虫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每年可发生2-3代,以蛹态在土壤中越冬。

其名称构成符合汉语造词规律,"切"字形象描述害虫切断植物根茎的行为特征,"根"指主要危害部位,"虫"作为类属后缀。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中,该词被收录为北方农耕区常用俗名,与"土蚕""地蚕"等称谓形成地域性同义词。

网络扩展解释

“切根虫”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方言指代
    “切根虫”在方言中主要指地蚕或地老虎,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幼虫。这类昆虫以植物根茎为食,常对农作物(如玉米、蔬菜等)幼苗造成严重危害,导致植株枯萎。

  2. 生物学特征

    • 成虫形态:体长约16-20毫米,翅展45毫米,前翅灰褐色,中央有“凹”形黑色斑纹。
    • 幼虫特征:体长33-37毫米,体表光滑,亚背线呈黑褐色,形似倒八字。
    • 危害方式:幼虫夜间活动,咬断植物茎基部,造成“断苗”现象。

二、引申含义(需谨慎参考)

部分资料提到“切根虫”可比喻根深蒂固的恶劣行为或习惯,但这一用法未见于高权威性文献,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三、其他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地老虎的分类或具体防治案例,可参考农业昆虫学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云亭不稂不莠不知寝食代济稻花典乐底货鄂垣分床同梦公共道德诟笑孤客衮刀好高骛远浩汹鹤旧画赞兼怀嘉贽句己慷慨赴义考量空臆瘌痢狼牙脩楞劲撩虎留事卤缸麦陇铭戒年金逆备乾安曲窃弄庆羡秋孛辘全用娶亲石汗守牧熟读深思水蜜桃疏柱厮耨宿眉孙谋田赋天真烂漫眺瞻停驾穨废徒生蛙蝈无全牛无外侠陛香霞闲迳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