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栖寄”。安身,寄住。 南朝 梁武帝 《与何胤书》:“君清襟素託,栖寄不近,中居人老,殆同隐沦。” 清 陈维崧 《双头莲·夏日过叔岱水墅铺田诸子观荷用放翁词韵》:“老树空村,借风幔斜张,儘堪栖寄。”
“栖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 jì(注音:ㄑㄧ ㄐㄧˋ),其核心含义为安身、寄住。以下是详细解释:
现代汉语中,“栖寄”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学或历史文本,强调寄人篱下或暂居他处的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详细用法,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栖寄(qī jì)是一个成语,表示暂时或长期停留或居住在某个地方。它通常用来描述人或动物在某处找到安身之所,寄托情感,或者指暂时栖身在他人处。
栖字的部首是木(mù),总笔画数为10。
寄字的部首是宀(mián),总笔画数为9。
栖寄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出自《鲁哀公二十六年》这篇章节。原文是:“无穷爱之,如栖寄於其上。”意思是喜好某物,如同停息栖身在上面。
栖寄的繁体字为「棲寄」。
在古时候,「栖寄」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一直保持着现代的形态。
1. 这只小鸟找到了一棵树栖寄其中。
2. 在他流离失所的时候,他在朋友家栖寄了几天。
栖身、栖息、栖泊、寄宿、寄托
栖身、寄居、寄托
离开、迁徙、出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