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纳(赋税)。《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他虽则管了库,正在农忙之际,诸事俱停,那里有什么钱粮完纳?”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长江设关》:“货物出口、入口之税课,俱或在 镇江 ,或在 上海 完纳。” ********* 《国民之薪胆》:“惟声明商埠以外之 日本 人,须服从 中国 警章,完纳各项赋税,与邦人一律。”
"完纳"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由"完"(完成)和"纳"(缴纳)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完整缴纳或彻底付清应承担的赋税、租金等义务。该词具有鲜明的历史语境特征,主要用于古代及近代文献中,现代汉语多见于方言或特定书面表达。以下从权威辞书及文献角度分述其释义与用法: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释为:"缴纳赋税。多指如数缴清。"
用例引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粮乃朝廷重务,须及时完纳。"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3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近代汉语词典》(白维国主编)
强调其强制性:"指按规定全额交付税款、地租等,含强制履行义务之义。"
来源:《近代汉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等编)
收录方言用法:晋语区(如山西)仍用"完纳粮款"指缴公粮,保留古义。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二者结合凸显义务的彻底履行,常见于三类语境:
如《清史稿·食货志》:"州县官催征钱粮,务令民户按期完纳。"
民国地契文书:"佃户须于秋收后三日完纳租谷。"
引申义如《野叟曝言》:"此生学问已完纳,可入仕矣。"(喻完成人生责任)
"完纳钱粮:百姓向官府缴纳田赋,毫无拖欠也。"
来源:清代刊本《六部成语注解》,户部卷。
"凡屯田子粒,须当年完纳,违者治罪。"
来源:万历刻本《大明会典·户部》。
该词在普通话中已式微,但仍存于:
来源:《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侯精一主编);《闽南方言大词典》(周长楫编)。
词汇 | 核心差异 | 用例场景 |
---|---|---|
完纳 | 强调全额、彻底缴清 | 官方文书、契约 |
缴纳 | 中性通用词,无完成度暗示 | 现代税务、费用 |
上缴 | 突出下级向上级交付 | 财政收支、物资归公 |
交纳 | 同缴纳,多用于非强制费用 | 会员费、保证金 |
"完纳"是具历史层累性的汉语词汇,其语义根植于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现代仅存于方言及仿古文本。释义需结合制度史背景,方能准确传达其"强制性义务完全履行"的内涵。
“完纳”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旧时语境,指按规定缴纳赋税或款项,具有义务性和强制性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完纳(wán nà)指完成缴纳行为,特指向官方交付赋税、钱粮等。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及近代文本,强调履行法定义务的过程。
历史用法
多用于官方文书或文学作品中,如《警世通言》提到“钱粮完纳”,清代夏燮《中西纪事》中描述货物税款在特定地点完纳,李大钊的文章也提到“完纳赋税”作为居民义务。
搭配对象
常与“赋税”“钱粮”“税款”等词搭配,例如:“完纳田赋”“完纳公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法律文书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更常用“缴纳”“交纳”等词汇。
安阜白楮白足僧半瓶醋崩动比者惨冽趁期驰目弛柝春锄打虫戴匡颠顔揲蓍草肺石奉邀甘餐绀发骨卢槌寒丹候火活意胡子工程蹇难贾衒敬田绝收觉醒累洽涟波燎告留饭律准内眦啮齿目盘缘匹配钱锅子强有力桥肚俏丽铨历拳拳盛意人中之龙宂肤三季三脚两步三惊僧轩顺旨驷之过隙缩项鳊滩簧条鬯挺胸凸肚同实威慑巫婆枵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