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狄的意思、五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狄的解释

古代对居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尔雅·释地》“八狄” 邢昺 疏引 汉 李巡 云:“一曰 月支 ,二曰 秽貊 ,三曰 匈奴 ,四曰 单于 ,五曰 白屋 。”《礼记·明堂位》:“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总括要荒,而八蛮五狄,莫不愚鄙。”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五狄”是古代中国对北方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其具体含义和组成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指向北方边疆民族。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五狄主要指代先秦至汉代文献中提到的北方少数民族群体,常与“八蛮”“九夷”等并称,用于描述中原王朝周边的民族分布。

二、具体所指民族

根据《尔雅·释地》邢昺疏引汉代李巡的注解,五狄包括:

  1. 月支(或“月氏”):活动于河西走廊至中亚的游牧民族。
  2. 秽貊(亦作“濊貊”):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部落,与后来的高句丽有关。
  3. 匈奴:秦汉时期强大的北方游牧政权。
  4. 单于:此处可能指匈奴首领的称号,或为部族分支的误记。
  5. 白屋:具体所指不详,推测为北方某部族或地域名称。

三、文献记载

四、争议与补充

部分文献(如)将五狄解释为“东胡、西戎、北狄、南蛮、中央夷”,但此说法与主流记载不符,可能是对“五方之民”概念的混淆。需注意,“狄”在古籍中专指北方民族,与“戎”“蛮”等并不同类。

五、历史意义

五狄的划分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的认知框架,具有地理和文化分类的功能,但具体所指可能随时代和语境变化。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尔雅》《礼记》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五狄

《五狄》是一个中文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和“⻏”。

“五狄”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对北方原始民族的称呼。在古代中国,北方地区有五个主要的游牧民族,分别是狄、蠡、氐、彭、羌。其中,“五狄”中的“狄”即指代其中一个原始民族。

在繁体字中,“五狄”仍然保留着“五”和“狄”的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字形也有所差异。然而,“五狄”一词的字形却在演变过程中没有太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五狄”的例句:

1. 古人常提及五狄的部落征服和汉文化的传播。

2. 五狄的势力范围逐渐向南方扩张。

组词:五部、五方、五代、五十、狄人、狄夜

近义词:五胡、五氐、五羌

反义词:中土、华夏、中原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