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摖鬼的意思、摖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摖鬼的解释

指民俗中的祭毕聚饮。 宋 欧阳修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诗:“俚歌成调笑,摖鬼聚喧嚣。”自注:“ 夷陵 之俗……又好祠祭。每遇祠时,里民数百共餕其餘,里语谓之摖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摖鬼是汉语中的一个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闽南语地区(如福建、台湾等地),其含义与特定的民俗活动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化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摖(qì)

    《汉语大词典》释“摖”为“祭祀时以酒浇地以迎神”的动作,引申为祭祀、敬奉之意。该字在古汉语中亦有“涂抹”“擦”的含义,但在“摖鬼”一词中特指祭祀行为 。

  2. 指亡魂或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在中国民间信仰中,“鬼”需通过祭祀获得安抚,避免作祟人间 。

二、词义解释

摖鬼指一种民间祭祀习俗,尤盛行于闽台地区的中元节(鬼节)。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1. 行为层面:

    向孤魂野鬼供奉食物、焚香烧纸,或撒纸钱、米食于路边、荒野,以示布施超度。

  2. 文化内涵:

    体现“普度众生”的宗教观念,通过祭祀安抚游魂,祈求社区平安,属于传统“厉祭”的一种形式 。

三、文化背景

此习俗源于佛教“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赦罪”信仰的融合。清代《台湾府志》记载:“七月普度,设醮祀鬼,曰‘摖鬼’”,反映其历史渊源 。现代闽南地区仍保留“摖路边鬼”(路边祭孤魂)的仪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许宝华, 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3. 李亦园. 《宗教与神话论集》. 立绪文化, 1998.
  4. 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1741年刻本(台湾文献丛刊本).
  5. 福建省文化厅.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网络扩展解释

“摖鬼”是一个古代民俗用语,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祭祀仪式结束后,村民聚餐饮酒的活动。这一习俗在宋代欧阳修的诗作《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中被提及:“俚歌成调笑,摖鬼聚喧嚣。”诗中自注说明,夷陵地区每逢祭祀时,数百村民会共享祭品余食,当地称为“摖鬼”。

  2. “鬼”的延伸含义
    结合古代文化背景,“鬼”既可指人死后的灵魂,也可泛指祭祀对象(如祖先或自然神灵)。在“摖鬼”中,“鬼”更偏向祭祀相关的超自然存在,活动本身带有祈福或纪念性质。

补充说明

由于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使用极少,相关记载主要依赖古籍文献。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欧阳修全集》或宋代地方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保阿变口鄙小草垛漕截辞人得第垫借典妻鬻子琱弓低徐钝丞二玄放屁喇撒鲂鱼頳尾飞捻逢殃分宅负釜扶同富吴体盥薇合纵连横喉吻黄羲汇注嫁接江右劫战精馏锦州俊敏勘当看护寮寀梨花带雨麦英抹澡梅谿秘忌内当尼珠琵琶槽悄然无声攘揄柔扰散虑臊膻山嘴摄相市陌四书五经贴平铜爵台吾家麒麟雾岚霞川相推霰雪蟹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