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逆的意思、逋逆的详细解释
逋逆的解释
指逃窜的叛乱者。《宋书·王镇恶传》:“前将军 刘穆之 见 镇恶 于 积弩营 ,谓之曰:‘公愍此遗黎,志荡逋逆。’”《南史·宋纪上·武帝》:“ 裕 辞不获命,遂总军要,庶上凭祖宗之灵,下罄义夫之节,翦馘逋逆,荡清京华。”
词语分解
- 逋的解释 逋 ū 逃亡:逋逃。逋迁。逋荡。 拖欠:逋负。逋租。逋债。 拖延:逋留(逗留)。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逆的解释 逆 ì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逆流。逆行。逆风。逆转(僴 )(局势恶化)。莫逆之交。 抵触,不顺从: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产。 迎接:逆旅(旅店)。 预先:逆料(预料)。
专业解析
逋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逃亡的叛逆者"。该词由"逋"与"逆"两个语素构成:
- 逋(bū):《说文解字》释为"亡也",本义指逃亡、逃窜,如《尚书》"乃惟四方逋逃"。引申可指拖欠(如"逋租")、拖延(如"逋慢")。
- 逆:《尔雅》解作"迎也",原指迎接,后发展出违背、叛乱等反训义。《春秋公羊传》载"逆祀"即指违礼的祭祀,而"大逆不道"中的"逆"特指反叛。
组合后的"逋逆"最早见于《后汉书·皇甫规传》:"羌戎逋逆,赋役不良",指逃亡作乱的羌人。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
- 逃亡的叛军(如《宋史·兵志》载"捕逋逆")
- 躲避追捕的罪臣(《明实录》称严嵩党羽为"逋逆")
- 文学作品中借指不忠之人(李贽《焚书》用"逋逆"讽喻伪君子)
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册第387页明确标注其为书面语,属于历史词汇。在当代语言生活中,该词主要应用于历史研究、古籍整理及文学创作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逋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 拼音:bū nì(网页、)
- 字义分解:
- 逋:本义为逃亡、拖欠(如“逋逃”“逋欠”)。
- 逆:指背叛、违抗(如“叛逆”“逆子”)。
- 词义:指“逃窜的叛乱者”(网页、、),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躲避追捕的叛乱势力。
历史文献用例
- 《宋书·王镇恶传》:
“公愍此遗黎,志荡逋逆”,意为讨伐逃亡的叛乱者(网页)。
- 《南史·宋纪上·武帝》:
“翦馘逋逆,荡清京华”,指清除流窜的叛军(网页)。
现代语境引申
部分资料提到现代汉语中可引申为“违背常理或规则的行为”,例如不遵守社会秩序或职场规定(网页)。但这一用法较少见,更常见于古代或特定语境。
相关词汇
- 近义词:叛党、逆贼、逋逃(网页)。
- 反义词:顺民、忠臣。
- 常见搭配:“荡清逋逆”“翦灭逋逆”(多用于军事或历史叙述)。
“逋逆”主要用于古代文献,特指逃亡的叛乱者,强调其躲避追捕和对抗统治的特征。现代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但更建议优先采用其传统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暗中盘算兵役法穿穴逾墙寸心大教堂低空定鼎门东皋子惇淳恶觉方回法坐肥肉汾阴脽父老岗卡狗咬狗贵眷宏纵画栋飞甍皇后潢浔挥霍无度会语教宗晶帘堇块金章玉句鸠车竹马决平巨爵局钱开袠渴泽扣关括买廉敬眇默民熙物阜捻须佩缨齐齿气哄哄轻缓青年塞裔三长四短山乡示贬于褒食格逝世受言思维素分恬乐窴窴铜漏铜乐队晚悟瓮天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