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别籍异财的意思、别籍异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别籍异财的解释

另立门户,各蓄家产。《唐律·户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宋史·太祖纪二》:“詔 川 陕 诸州,察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论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别籍异财”是古代法律术语,指家庭成员分户另立户籍并分割共有财产的行为,常见于传统宗法制度下的分家析产场景。该词最早见于《唐律疏议·户婚》,强调“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体现了古代维护家族共财制的立法原则。

从汉语词源角度解析,“别籍”即分立户籍簿册,“异财”指分割共有资产。《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另立门户,分割家产”。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多起“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诉讼案例,印证了该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该制度在明清法律中持续发展,《大明律·户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分财异居”,但允许“其父母许令分析者,听”,反映出法律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调整。现代法史学者张晋藩在《中国法制史》中指出,该制度本质是“通过户籍管控维系家族伦理”的经济调控手段。

网络扩展解释

“别籍异财”是一个古代法律术语,现作为成语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家庭成员(通常指子孙)在祖父母或父母健在时,擅自另立户籍、分割家产的行为。该成语由“别籍”(分立户籍)和“异财”(分割财产)两个动作构成。

二、出处与法律背景

  1. 《唐律·户婚》明文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2. 宋代加重刑罚:《宋史》记载,宋太祖曾下诏“察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论死”,即可能判处死刑。

三、用法与结构

四、历史演变

唐代允许父母令子孙“异财”(分财产),但禁止“别籍”(分户籍);宋代则对父母在世时的分家行为全面禁止。这反映了古代“同居共财”家族伦理的法律化过程。

可通过访问汉典网或《唐律疏议》原文获取更完整的历史条文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柏梁板桥豹策并概不伏手逋券嶒棱陈腐城门鱼殃陈器抽功夫床屏遄逝出言不逊谠辞顿撼贰职放习赋鵩人果食还真悍战何郎后厅回徨忽喇喇护腰讲劝赆遗涓壒靠托烂紫两面干部路见不平,拔剑相助螺丝刀明公蹑跟平民习艺所迫窘强逼签子翘辫子群扰日薄虞渊弱累如数十二分顺船秫黍蓑笠榻布泰祖跳水池跳珠外象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瓮头春彣彰五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