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洗骨葬的意思、洗骨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洗骨葬的解释

旧葬俗,死者葬后二三年,开棺洗骨,贮瓦瓶内再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洗骨葬》:“然又有洗骨葬者, 江西 广信府 一带风俗,既葬二三年后,輒启棺洗骨使浄,别贮瓦缾内埋之……按,《南史·顾宪之传》, 宪之 为 衡阳 内史,其土俗人有病,輙云先亡为祸,乃开塚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则此俗由来久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洗骨葬,又称“捡骨葬”“二次葬”,是中国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历史上存在的一种特殊丧葬习俗。从汉语词典及民俗学角度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洗骨葬指在初次土葬数年后(通常3-10年),将逝者遗骨掘出,经清洗、晾晒等处理后重新安葬的二次葬仪。其核心步骤为“洗骨”与“再葬”,故名“洗骨葬”《中国民俗辞典·丧葬类》(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此习俗多见于南方丘陵地区,与地理环境、灵魂观念密切相关。

二、操作流程与文化内涵

  1. 初次安葬

    逝者先以棺木土葬,称为“凶葬”。此时遗体未完全腐化,被视为“不洁”状态,需待血肉消尽方可迁葬。

  2. 洗骨仪式

    待遗骨化净(通常3年以上),开棺取出骸骨,用白酒、草药或清水刷洗,去除残留组织。洗骨象征对祖先的敬畏与净化,亦体现“肉体短暂,骨骼永存”的灵魂观《汉族丧葬祭仪旧俗谭》(凌纯声,民俗研究专刊)。

  3. 再葬形式

    洗净的骨骸按人体结构装入陶瓮(俗称“金斗瓮”),择风水吉地永久安葬,称为“吉葬”。部分族群会将骨瓮集中安置于家族坟场或崖洞,形成独特的“金斗葬群”。

三、历史渊源与分布

此俗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如福建昙石山遗址的二次葬墓群),后盛行于闽粤、桂、赣、台等地的汉族客家人、畲族及部分壮族群体。清代《台湾使槎录》载:“葬后三五年,发冢开棺,取骨洗刷…贮于瓦罐再埋”,印证其历史延续性。

四、现代意义与遗存

随着殡葬改革,洗骨葬已逐渐消亡,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遗存形态仍见于: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实时网页链接,本文内容严格依据《中国风俗通史》《中华葬俗漫谈》等学术著作及地方志文献整理,具体文献可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官网或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洗骨葬是一种传统葬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其核心是二次安葬。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定义与流程

洗骨葬分为两个阶段:

2.分布与族群

主要见于闽南人、壮族人、客家人、广府人及浙南人,属古越人习俗。史前遗址如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中也发现类似二次葬现象。

3.文化观念

4.历史记载

5.现代意义

如今,这一习俗在部分地区仍有保留,但多因现代殡葬改革逐渐减少,成为研究古代信仰和族群文化的重要线索。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地区的仪式差异或考古案例,可参考历史文献或人类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闇秽白冠牦缨百祇倍费炳曜伯远帖仓胥惨裂侧席常式称家淡约得合萼緑番戍丰收搞鬼官常谷帘扢溜荒谬绝伦黄箬慧智豁目火印挟赤九坎两头蛇莲花幕莲像笼禽笼罩艛船乱源漉池敏寤目今羬羊牵衣区画然如三黜桑花砂颗时艰竖貂睡声数相随珠荆玉腾迁添梯铁环秃角犀吐葩巫婆五圻先农坛西第颂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