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宫;月亮。 唐 许昼 《中秋月》诗:“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 明 朱鼎 《玉镜台记·闺思》:“岁月易推迁,倏尔经年,又是秋之半,蟾宫几缺圆。” 清 程麟 《此中人语·红楼梦竹枝词》:“镇日蟾宫锁不开,紫云何日上瑶臺。”
(2). 唐 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 南唐 李中 《送黄秀才》诗:“蟾宫须展志,渔艇莫牵心。”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陶副车求荐见忌》:“好去蟾宫是归路,明年应折桂枝香。” 明 沉鲸 《双珠记·廷对及第》:“一声霹靂乾坤撼,看蟾宫步,雁塔名,琼林宴,八珍异饌天厨荐。”越剧《二度梅》第四场:“我与你夫妻南北离天涯,愿你蟾宫著锦袍。”参见“ 蟾宫折桂 ”。
“蟾宫”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代月宫或月亮
蟾宫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是嫦娥奔月后所居的“广寒宫”别称。传说嫦娥偷食不死药后飞升月亮,化为蟾蜍成为月精,因此月宫被称为“蟾宫”。这一意象在《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进一步扩展,如吴承恩将月宫描述为由“太阴星君”统领、包含多位嫦娥官职的机构。
文学中的月亮雅称
在古代诗词和书面语中,“蟾宫”常作为月亮的雅称,尤指满月。唐代诗人许昼曾以“蟾宫别有情”形容月色的澄澈。
“蟾宫折桂”的典故
自唐代起,“蟾宫”与科举及第相关联。成语“蟾宫折桂”比喻应试成功,源自《晋书·郤诜传》中“桂林之一枝”的典故,后演化为对考取功名的祝福。例如清代小说中常用“蟾宫扳桂”表达书生高中愿望。
文化象征的延伸
该词不仅指代科举考试本身(如“蟾宫须展志”),还衍生出对卓越成就的赞美,如现代航天探索中“蟾宫折桂”被用来形容登月壮举。
蟾宫既是神话中月宫的别称,也是古代对月亮的雅称,后借“蟾宫折桂”成为科举及第的文化符号,体现了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蟾宫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月亮的美丽宫殿。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虫部,右边是宫部。虫部表示蟾蜍,宫部表示宫殿。
蟾宫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虫和宫,它的笔画总数是16画。虫部的笔画数为6画,宫部的笔画数为10画。
蟾宫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歌中的描写。蟾宫指的是月亮在天空中的宫殿,形容月亮的美丽和壮丽。
在繁体字中,蟾宫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蟾宫在古代常被写成「蜃宫」或「觇宫」,但这些写法逐渐不再常用。
以下是一个例句:“今夜月明人倚栏,蟾宫高挂瑶池滥。”
一些与蟾宫相关的词组包括:蟾蜍、宫殿、月光、明亮。
蟾宫的近义词可以是月宫、嫦娥宫;反义词可以是地牢、牢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