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攂石车”。古时一种战具。以车载石,转石下击,杀伤敌人。《新唐书·李光弼传》:“乃彻民屋为攂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輒数十人死。”
擂石车是中国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重型防御武器,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定义 擂石车是古代战场上的防御型战具,通过车载石块形成攻击装置,作战时转动或推落石块对敌方造成杀伤。在《新唐书·李光弼传》中有明确记载,需200人协作操作,石块攻击范围内可致数十人伤亡。
运作原理 该武器核心原理是将石块置于特制车辆上,利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敌军靠近时,通过人力推动车辆或机械装置使石块滚落,形成自上而下的密集攻击。
字词演变 "擂"字在古汉语中通"礌",原指推石自高处下击的动作(《埤苍》),后衍生出撞击、研磨等含义。读音存在léi/lèi两种标注,可能因地域或时代差异导致发音演变。
历史应用 唐代名将李光弼曾拆除民房取材制造擂石车,用于守城作战,这既说明其破坏力巨大,也反映古代战争对民间资源的征用现象。
注:该词在《汉语大词典》《新唐书》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应用,主要作为历史军事术语存在于文献研究中。
“擂石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意思是“用来擣米的车”。擂石车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擂石”,指一种用来研磨大米的工具,其次是“车”,指一种移动工具。因此,“擂石车”可以理解为一种用来研磨米饭的移动车辆。
根据擂石车的构成,我们可以拆分它的部首为“手”和“车”,其中“手”是左部,“车”是右部。根据擂石车的字形,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擂石车”源于古代的生活场景。在古时候,人们需要将大米研磨成米饭,以供食用。为了方便地研磨米饭,人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工具——擂石车。擂石车由两个大石头组成,其中一个石头固定在地面上,另一个则通过车轮与车轴连接,使其能够随意移动。人们可以坐在擂石车上,通过使劲地推动车轮,让两个石头摩擦磨合,从而将大米磨碎成细小的颗粒。
擂石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檑石車”,字形比简体字复杂一些。
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擂石车的古字形为“擂石車”,其中“擂”字在古时的写法中,在“手”部下面有一个“土”字旁,表示与土地关联。同时,“车”字古时是用“車”来表示的,字形中右边的部分是用横线标示。
1. 我祖父告诉我,他年轻时每天都要坐在擂石车上磨米饭。
2. 这座博物馆里展示了古代的农具,其中包括一台擂石车。
擂石车可以通过与其他词汇组合形成新的词语,例如:
1. 擂石:指用来研磨大米的石头。
2. 石车:指由石头构成的车辆。
擂石车的近义词可以是“擂谷车”或“榡石车”,意义相同。而擂石车的反义词可以是“碾米机”,这是一种通过机械力驱动的设备,用于研磨大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