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割取禽兽之血而行祭礼。割兽曰刉,割禽曰珥。《周礼·秋官·士师》:“凡刉珥,则奉犬牲。” 郑玄 注:“衅礼之事,用牲,毛者曰刉,羽者曰衈。” 杨慎 曰:“刉,音机。珥,读作衈。毛曰刉,鸡曰衈。”见《升庵经说》卷十一。
“刉珥”是古代祭祀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祭祀仪式
指割取禽兽之血行祭礼。其中“刉”(jī)特指割取兽类(如羊、犬)的血,“珥”(读作“衈”ér)则指割取禽类(如鸡)的血。这一仪式属于“衅礼”,即用牲血涂抹祭器或场所以表祭祀。
文献依据
出自《周礼·秋官·士师》:“凡刉珥,则奉犬牲。”郑玄注:“衅礼之事,用牲,毛者曰刉,羽者曰衈。”(毛指兽类,羽指禽类)
关于“刘珥医生”的说法
部分网页提到刉珥与古代名医刘珥相关,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误传或混淆。需以《周礼》等经典记载的祭祀含义为准。
字形与读音
“珥”在此词中通假为“衈”(ér),与单独表示“耳饰”的“珥”(ěr)读音和含义均不同。
主要用于描述先秦祭祀礼仪,常见于历史文献或考古研究,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需形容才能高超,建议使用更通用的成语(如“出类拔萃”),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郑玄注及杨慎《升庵经说》。
刉珥是一个古代汉字,它表示“割肉以供祭祀”之意。在古代,人们常将割猪狗等动物的肉来祭祀神祗,以表示尊敬和祈福。
刉珥的部首是刀(刂),它是一个常用的偏旁部首,表示与刀有关的字义。
刉珥的笔画总数为9画。
刉珥最早出现在小篆字体中,小篆是从先秦时期至汉代初年的一种書法字体。刉珥的字形演变相对较小,没有多大变化。
刉珥的繁体字为鬾。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刉珥在古代与现代并没有太大区别,依然写作“刉珥”。
他们用刀刉珥来祭祀神明。
刉珥目前没有常见的组词。
近义词:割肉。
反义词:宰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