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磽埆:土地坚硬瘠薄。《汉书·景帝纪》“郡国或磽陿” 唐 颜师古 注:“磽谓磽埆瘠薄也。”
墝埆:1.(土地)瘠薄。《墨子·亲士》:“墝埆者其地不育。” 汉 王充 《论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 宋 沉辽 《代人上太守书》:“墝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清史稿·食货志一》:“ 高 、 亷 、 雷 属山荒墝埆,皆给资招垦,并免升科。”
(2).地形险要处。《后汉书·南匈奴传》:“墝埆之人,屡婴涂炭,父战於前,子死於后。” 李贤 注:“墝埆谓险要之地。” 五代 宋齐丘 《陪游凤皇台献诗》:“画栋泥金碧,石路盘墝埆。”《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地有要害,今北边既失 古北 之险,然自 威虏城 东距海三百里,其地沮泽墝埆,所谓天隙天陷,非敌所能轻入。”
“硗埆”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土地的贫瘠和坚硬特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读音
基本含义
指土地坚硬、贫瘠且不肥沃,草木难以生长。例如“硗埆不毛”即形容土地贫瘠到连植物都无法存活的状态。
出处与演变
近义词与用法
扩展知识
“埆”在古籍中也可写作“墽”(见),二者为异体字关系,均与土地质量相关。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土地分类或相关词汇,可参考《说文解字》《孟子》等经典文献。
《硗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指的是石头碎片、砾石或石块。它通常用来形容地面上散落的石头或岩石碎片。
《硗埆》一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石”是左部首,表示与石头相关的意思,而“土”是右部首,表示与土地相关的意思。它具有11个笔画,其中“石”部字有3个笔画,而“土”部字有8个笔画。
《硗埆》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它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使用这个词来形容地面上的石块碎片。
《硗埆》这个词在繁体字中保持不变,仍然是“硗埆”。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代汉字《硗埆》中的“硗”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由两个部首组成,上面是“石”字,下面是“公”字,表示石块公开散落的意思。而“埆”字则与现代写法相同。
1. 荒地上散落着许多硗埆,步行需要小心。
2. 妈妈提醒我别踩到地上的硗埆,以免受伤。
3. 这片田地里有很多硗埆,需要清理一下才能耕种。
一些与《硗埆》相关的组词有:
1. 硗砾:指的是碎石、砾石。
2. 埆墒:指的是破碎的土地或泥土。
与《硗埆》意思类似的近义词有:
1. 石块:指的是大的石头。
2. 碎石:指的是破碎的岩石。
3. 碴石:指的是较小的石粒。
《硗埆》的反义词是“整块”,指的是没有破碎或分散的石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