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户。《北史·张彝传》:“故 孝文 比校天下人户,最为大州。” 宋 王禹偁 《黄州谢上表》:“今人户不满一万,税钱止及六千。”《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
(2).人家。指亲友家。 沙汀 《减租》:“装做走人户样,先让母亲带了大娃动身。”
“人户”是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民户
指户籍制度下的家庭单位,常用于古代文献描述人口或户籍管理。例如《北史·张彝传》提到“比校天下人户”,苏轼的奏状中也用“人户”指代纳税民户。
人家
泛指家庭或亲友家,如《老残游记》中“西门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现代方言中仍保留此用法,如四川话“走人户”(去亲友家拜访)、“看人户”(女方初次到男方家了解情况)。
若需进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历史文献案例,可参考标注的网页来源。
人户是一个中文词汇,可以指代居民、家庭或户口。它描述了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或集体,比如一个城市、一个村庄或一个国家的居民。
人户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人(亻)和户(户)。人是指人类,是一个表示人的象形字;户是指门户,是一个表示门的象形字。
根据《康熙字典》的统计,人户的总笔画数为4画。
人户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人代表了人类,户代表了门户。人户表示人们集结在一起的居所,后来逐渐引申为家庭或社会单位的意思。
人户的繁体字为「人戶」,将「户」的上部增加一个「戈」。这种写法在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区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古代写法中,人字的结构更为简单,由两笔组成;户字由三笔组成,又称作三点水字。整个人户词在古时候的写法更加古朴,更接近象形的特点。
1. 他们这个人户口在本地已经有十几年了。
2. 人户的安居乐业是国家政策的关注重点。
3. 这个家庭的人户口是按照法律规定合法迁入的。
人户门、人户两清、人户散、人户合一
居民、家庭、户籍
闲散、流动、无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