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微恉 ”。亦作“ 微指 ”。1.精深微妙的意旨。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后汉书·徐防传》:“ 孔圣 既远,微旨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 唐 李翰 《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 殷 有三仁,岂无微旨?” 宋 叶适 《沉仲一墓志铭》:“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 方苞 《又书<封禅书>后》:“盖谓传所称封禪者七十二君,本无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与神通,则举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无,又不足辨矣。此 子长 之微指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后, 宋 人多以为即 孔子 微旨所寓,然古诗流传来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无以定之。”
(2).隐而未露的意愿。《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书·恩倖传·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 陆游 《南唐书·周宗传》:“一日, 烈祖 临镜理白髮,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 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 广陵 ,讽 让皇 以禪代事。”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时北洋老将数十人,统兵十餘万,胥听内阁指撝,无或违,然内阁微恉鲜能明也。”
“微旨”是汉语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字义、词源及语境用法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微”本义为隐蔽、精妙,《说文解字》释为“隐行也”,引申为深奥、幽微之意;“旨”原指味美,后演变为思想要义,《玉篇》注“意也,志也”。二字结合后,《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隐而未露的深层意涵”,强调需要细致体察才能领悟的言外之意。
二、语境应用特征
该词多用于文学批评与哲学领域,如《文心雕龙·宗经》提及“经籍深富,辞约旨微”,形容经典著作用词简练却蕴含深刻道理。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亦用“显微阐幽”说明学术研究中需兼顾表面现象与深层逻辑。
三、现代语义扩展
当代语言使用中,“微旨”既可指艺术作品中隐喻的创作意图,如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也可用于日常交流,描述含蓄表达的真实想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大词典》特别标注其“区别于直白表述,具有文化含蓄性”的语用特征。
“微旨”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精深微妙的意旨
指文字、言论或思想中隐含的深刻而难以察觉的深层含义。例如古代经典中的隐晦哲理()。
例句: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到“究洞圣人之微恉”,即指探究圣人思想中的精妙内涵()。
隐而未露的意愿
多用于描述上位者未明确表达的意图,需通过观察或揣摩才能领会()。
历史用例:
《汉书》记载翟方进“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即通过揣摩君主未明说的意图来巩固自身地位。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说文解字》《汉书》等文献中的原始用例。
誖缪驳糅舶主不失旧物不歇赤衣使者胆魄倒牙雕紊遁世绝俗房头饭牛风烈風雨飄摇妇容公患公忠体国鬼币鸿显胡雁夹箔幛减震解荐经恤窘罄积沓九窍攫金崛立举十知九靠谱老脸皮冷眼相待乐天两面性蠡测戾很灵丹灵族缅绝虐人匏樽朴击蹼辣扑索索清浮清晶鹊音伸欠顺産碳酸氢钠田师铜鲸微孔威彊萎折相分鮝腊晓漏嚣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