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微恉 ”。亦作“ 微指 ”。1.精深微妙的意旨。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后汉书·徐防传》:“ 孔圣 既远,微旨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 唐 李翰 《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 殷 有三仁,岂无微旨?” 宋 叶适 《沉仲一墓志铭》:“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 方苞 《又书<封禅书>后》:“盖谓传所称封禪者七十二君,本无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与神通,则举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无,又不足辨矣。此 子长 之微指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后, 宋 人多以为即 孔子 微旨所寓,然古诗流传来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无以定之。”
(2).隐而未露的意愿。《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书·恩倖传·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 陆游 《南唐书·周宗传》:“一日, 烈祖 临镜理白髮,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 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 广陵 ,讽 让皇 以禪代事。”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时北洋老将数十人,统兵十餘万,胥听内阁指撝,无或违,然内阁微恉鲜能明也。”
“微旨”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精深微妙的意旨
指文字、言论或思想中隐含的深刻而难以察觉的深层含义。例如古代经典中的隐晦哲理()。
例句: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到“究洞圣人之微恉”,即指探究圣人思想中的精妙内涵()。
隐而未露的意愿
多用于描述上位者未明确表达的意图,需通过观察或揣摩才能领会()。
历史用例:
《汉书》记载翟方进“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即通过揣摩君主未明说的意图来巩固自身地位。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说文解字》《汉书》等文献中的原始用例。
《微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微小的旨意、微不足道的指示。拆分部首是「彳」和「田」,笔画数为11划。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使用。
在繁体字中,「微旨」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没有明确的记录,因此无法确定古时候「微旨」的具体汉字写法。
1. 这份报告中的微旨难以理解。
2. 她发了一条微旨,但没得到任何回应。
微旨本身是一个词语,暂时没有相关的组词。
微旨的近义词可以是细微、微小、微不足道等。
微旨的反义词可以是重要、显著、明确等。
滮流壁书布流材难猜拳行令朝闻夕死澄宁齿录磁悬浮列车戥头凋弊地头地脑踧行断垄翻簧蕃渥付命父母之邦广播孤禅汉旅焊栅黄石经讲说狡兔死,良狗烹诘让击发饥氓惊愣掯除理头砾琇潞氏名方鸣雁哝哝唧唧篣格佥士窃掠穷鼠齧貍囚籍日度丧师盛阀十二生肖视疾诗薮署府说得嘴束脩私諡私为死中求活天叙挑弄屯驻望齐门现在晓唱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