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铅霜的意思、铅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铅霜的解释

(1).化妆用的铅粉。 宋 周邦彦 《大酺·春雨》词:“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 元 吴澄 《渡江云》词:“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与试铅霜。”

(2).药名。可黑须发。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铅霜》﹝修治﹞引 苏颂 曰:“铅霜,用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经久成霜。”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铅霜》﹝附方﹞引《普济方》:“梳髮令黑。铅霜包梳,日日梳之,胜於染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铅霜(qiān shuā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与科学指向的古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一、基础释义

指醋酸铅(化学式:$ce{(CH3COO)2Pb·3H2O}$),一种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状化合物。古代因其状似霜雪、色白而质重(铅为重金属),故称“铅霜”。

二、词源与古籍记载

  1. 《本草纲目·金石部》:

    李时珍记载:“铅霜,即铅白霜,以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经久成霜。” 说明其通过铅汞合金与醋酸反应制取的传统工艺。

  2. 《天工开物》:

    宋应星提及铅霜用于丹砂炼制及颜料制作,印证其在古代手工业的应用。

三、文化与应用背景

四、现代科学认知

铅霜被证实为强毒性化合物,接触或摄入可导致铅中毒,损害神经系统与造血功能。现仅限工业催化、染料合成等专业领域严格管控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3. 《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科学出版社)

(注:为符合原则,内容综合古籍文献、现代化学及医学研究,避免对传统用法的片面美化,强调科学安全性。)

网络扩展解释

铅霜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化妆品
    指古代用于化妆的铅粉,可使皮肤白皙。例如宋代周邦彦《大酺·春雨》中“洗铅霜都尽”即描述春雨洗净墙头铅粉的意象。

  2. 药物
    作为中药名,铅霜主要用于染黑须发,并具有镇惊、止血等功效。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其制作方法为铅与水银混合炼制后密封于醋瓮中,经久成霜。


二、化学成分与药用价值

  1. 成分
    铅霜实为醋酸铅(化学式:Pb(C₂H₃O₂)₂·3H₂O),呈白色针晶或板状结晶,易溶于水,味酸带甜。

  2. 药理作用

    • 收敛止泻:小剂量可收敛肠道黏膜,抑制分泌物。
    • 镇惊消痰:用于痰热惊痫、中风痰实等症。
    • 外用:治疗口疮、溃疡、鼻衄等。

三、毒性警示

铅霜属剧毒物质,成人经口致死量约30-50克,长期接触可能致癌。《本草纲目》等古籍虽载其药用,但明确提醒“非久服常用之物”。


四、文学与历史应用

铅霜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妆容或自然意象出现,如元代吴澄《渡江云》中“试铅霜”描写女子妆容,宋代卢炳《水调歌头》则以“铅霜捣就”暗喻炼丹。


铅霜兼具文化和医学价值,但现代因毒性已罕作实用,更多见于文献研究。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本草纲目》或中医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不夷不惠超群拔萃衬供道命德心跌家打事帝宣放狂方外士返御高枕勿忧歌伎庚申帝拱袂鼓嘟过界骨重神寒黄肠黄龙痛饮胡饼怙才骄物甲殻金鳌玉栋寄奴金钺鸡肉絶塞劳劬力正龙阳泣鱼旅谒梅实弥尾青劘剥南北郊南蛮鴃舌怒目横眉杷柄佩衿墙基千头木奴浅语砌里搭撒颀硕攘攘劳劳牲璧摄勇市不豫贾失露擿奸发伏体练通市图轴顽硬物官五积六受无扎垫相蒸晓鼓歊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