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信。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是故按兵守次,遣书致意。”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适欲遣书,会承来命。”
"遣书"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均与书面文字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权威解释,该词包含以下两种释义:
一、动词性用法 指正式发送书信的行为,多用于古代文书往来语境。该用法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遣书以告叔孙"的记载,描述诸侯国之间派遣使者传递文书的官方行为。《后汉书·隗嚣传》中"因数遣书,申示祸福"的用例,更具体展现了这种公文传递的政治功能。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收录的《左传》原文可参考:https://ctext.org/zuo-zhuan
二、名词性用法 特指临终前撰写的遗书,此义项由《辞源》明确收录。汉代文献中已有"临终遣书"的表述,如《汉书·扬雄传》所载学者临终前通过文书交代后事的传统。该用法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固化,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及"先人遣书"时,即指父辈遗留的手稿文献。《后汉书》相关章节可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查阅:https://ctext.org/hou-han-shu
这两个义项的演变轨迹,完整呈现了汉语词汇从具体行为指称(发送文书)到特定文类指称(临终文书)的语义扩展过程。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历时语料库显示,名词性用法在宋元之后逐渐成为主要语义,这一转变与古代遗嘱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遣书”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为发信,指通过书信传递消息或指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遣书”字面可理解为“派遣书信”,即发送信件以传达信息或任务。古代常用于正式沟通场景,如外交、军事或重要事务的书面交流。
历史用例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强调通过书面形式传达指令或信息,现代使用较少,但可引申为通过正式文书沟通的场景。
近义词与延伸
近义词如“致函”“修书”,反义词暂无明确对应词汇。作为成语时,还隐含“通过书信委派任务”的深层含义。
“遣书”一词具有历史性和书面性特征,常见于古籍中,现代多用于文学或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
阿伽门农霸业曹掾春风野火春思村深凼肥奠定对立统一规律辅保拊髀扶与光雾骨骸含睇旱祭黄苍苍蹇拙蛟兕结绳而治锦标浸溉锦杠决罚觉性看押老墈两税使连用路见不平,拔刀相救緑洲马齿徒长培修品性崥崹扑克擎盖奇气蹂蹸蠕蜚辱门败户山臣沈寥渗泄史科受托淑美吮嘬四臣司徒松津算定踏槐花贴説同进士出身通谒透视图托迹僞孔传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