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司徒的意思、司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司徒的解释

(1).官名。相传 少昊 始置, 唐 虞 因之。 周 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汉哀帝 元寿 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 东汉 时改称司徒。历代因之, 明 废。后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明 伊耕 《春怀》诗:“转输坐见司徒急,经略亲看相国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选诗 云间 ,征文 白下 ,新登復社之坛。” 王季思 注:“父名 恂 ,官至户部尚书。这职位大略和古代的司徒相近,因此称他作司徒。”参阅《通志·职官二》、《续通典·职官二》。

(2).复姓。 五代 时有 司徒诩 。见《旧五代史·周书》本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司徒是中国古代职官名称与姓氏的双重文化符号。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司徒”最初为西周时期设立的“三公”官职之一,主管土地、户籍与教化事务,其职能可概括为“司土”,即掌管国家农耕与人口统计。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周礼注疏》中注解:“司徒主众徒,谓民众之事”,说明其职责涉及基层治理。

作为姓氏使用时,《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司徒”属复姓,源自官职世袭制度。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任司徒官职者后代以官为氏,形成独特姓氏体系。该姓氏在当代呈现南北分布差异,广东、广西两省司徒姓人口占全国总量的68%,体现姓氏地理学特征。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汉语大字典》将“司徒”拆解为会意字:“司”指执掌,“徒”指徒众,二字组合精准传达“管理民众”的核心语义。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强调该官职“掌邦教,敷五典”,印证其文化教育职能的历史延续性。现代汉语中,“司徒”作为姓氏仍在使用,如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印证了该词汇从官职到姓氏的完整文化传承链。

网络扩展解释

“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官职,其含义和职能随朝代演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官职起源与职能

  1. 西周时期
    司徒最早见于《周礼》,属“地官”系统,位列六卿之一,掌管土地管理、户籍登记及民事教化。与司马(军事)、司空(工程)合称“三有司”,是中央行政核心。

  2. 汉代演变

    • 西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并称“三公”,分管民政、军事与监察。
    • 东汉光武帝去“大”字,复称司徒,仍为三公之一,但实际权力逐渐虚化,成为荣誉衔。

二、历代职能变化

三、其他含义

  1. 复姓来源
    司徒亦为姓氏,源于官职名。例如唐代有官员司徒映。
  2. 文化象征
    因司徒主管教化,后世常以“司徒”代指德高望重、擅长文教之人。

四、总结

司徒的核心职能从早期的土地、民事管理,逐渐演变为象征性职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其名称在清代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延续,并衍生为姓氏。如需更详细朝代变迁,可参考《周礼》《汉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鼻坌塺播赋残民以逞沉寂齿落舌钝楚殿鹅群浮龙傅鹰福助高显给贷更漏亘古未有贡献宫烛分烟怪慑鼓笛规厉很戾鹤行鸡群虹旌化盗蝗蝻回天乏术祸鸟货匨桀竖警策辞进贤退奸课较六臝立效龙伯国龙篆门隟名数明堂木葱木棍鹏虱侵渎穷山囷鹿入抄折拗顺羽俗文学韬旒填补天空海阔天则伟绩丰功违抗无缘无故限次显族席丰系风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