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从事不足道的小技艺。常指写作诗文辞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责风轨,莫益劝戒。此 扬子 所以追悔於雕虫,貽誚於雾縠者也。” 唐 李贺 《南园》诗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清 曾国藩 《致刘孟容书》:“今世雕虫小夫,既溺於声律繢藻之末,而稍知道者,又谓读圣贤书,当明其道,不当究其文字。”
(2).指诗文词赋。《北齐书·邢邵传》:“ 邵 雕虫之美,独步当时。”《隋书·薛道衡传》:“ 江 东雅好篇什, 陈 主尤爱雕虫。”参见“ 雕虫篆刻 ”。
(3).比喻技艺低下。《水浒传》第六三回:“大刀 闻达 不知量,狂言逞技真雕虫!”
彫蟲:指写作诗文辞赋。《北史·薛道衡传》:“ 江 东雅好篇什, 陈主 尤为彫虫,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唐 张说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 长卿 消渴,觉含毫之转迟; 子云 老大,见彫虫之都废。”参见“ 彫虫篆刻 ”。
“雕虫”一词的含义可从词源、引申义及用法三个层面综合解析:
词源本义
“雕虫”最初指古代篆刻中的“虫书”(一种形似鸟虫的篆书字体),属于秦代八种书体之一。因虫书笔画复杂且实用性低,汉代学童需掌握此技艺,后逐渐被视作繁琐的微末技能。如《北史》中记载的“雕虫小技”即源于此。
引申含义
典型用法与例句
权威典籍佐证
汉代扬雄在《法言》中直言“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进一步强化了其“微不足道”的语义色彩。而《隋书》提及南朝陈后主“尤爱雕虫”,则侧面反映当时对文辞华美但空洞的文风倾向。
现代适用场景
可用于学术批评(如指出研究过于琐碎)、文学评论(如评价浮夸文风),或自谦表述(如“略展雕虫之技”)。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褒义。
建议结合《文心雕龙》《北史》等典籍深入理解其历史演变,当代使用时可参考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