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旌表门第立柱柱端的龙形部分。《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两脚出来如露柱。” 蒋礼鸿 通释:“露柱,旌表门第的柱端龙形的部分。”《古尊宿语录·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空中语要》:“不见有露柱,见解偏枯。见露柱但唤作露柱,见拄仗但唤作拄仗,有什么过。” 宋 陆游 《拄杖歌》:“归来灯前夜欲半,露柱説法君应闻。”
露柱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建筑术语,指古代大型建筑(如宫殿、寺庙、陵墓等)前独立矗立的石柱或木柱。其核心特征为露天独立、无檐无顶,区别于有顶盖的华表或经幢。以下是详细释义:
结构特征
露柱通常为圆柱或方柱形,柱身可雕刻纹饰(如盘龙、祥云),但顶部无覆盖物,直接暴露于风雨中,故名“露柱”。其功能主要为标识空间界限、象征威严,常见于寺院山门、帝王陵道两侧。
与华表的区别
华表顶端常有瑞兽装饰(如“望天犼”)和云板,而露柱结构更简洁,无附加构件。部分文献中两者混称,但严格而言,露柱更强调“露天独立”的属性。
佛教语境中的表法意义
在禅宗典籍中,露柱常作为“无情说法”的象征物。如《五灯会元》载僧问:“如何是佛?”师答:“露柱怀胎。”喻指佛法无处不在,甚至寻常木石亦可承载悟道契机。
礼制建筑的权威符号
唐宋时期,露柱多立于皇家建筑前,昭示神圣领域。南宋《营造法式》规定其形制等级,体现礼法秩序。明清时期逐渐少见,功能被华表、石像生替代。
《汉语大词典》释义:
“露柱,即显露之柱。古代指立于建筑物前无顶盖的柱子。”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12卷,页891)
禅宗公案中的隐喻:
“灯笼露柱,昼夜放光”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以露柱喻指佛法真如不变,超越形质束缚。
现存较著名的露柱实例包括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宋代石柱(部分学者认定为露柱遗制),其朴拙造型反映了宋代宗教建筑的肃穆感。当代建筑史学界对露柱的形制流变仍有争议,需结合考古实物与文献互证。
参考文献来源:
“露柱”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露柱(拼音:lù zhù)指古代用于旌表门第的立柱,其柱端常雕刻龙形装饰,象征地位和荣耀。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来源中均有印证,例如: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如)提到“露柱”作为成语,表示“掩饰不住的破绽”,但此用法缺乏文献佐证,可能为现代误传或引申义,需谨慎参考。
建议结合《敦煌变文集》《汉语大词典》等古籍进一步探究其历史用法。
拜署本妇兵丁并吞不亿才高识远草绿成千上万车饰斥尊愁愁村沙段诞圣节盗言底弃洞见症结队舞剁斧風團格迕鸽子笼骇服寒葩画圣见上帝交厚假条解款奇数酒浸头康侯劳形腊序廉问离拆马畜模略内召抛泊捧读湓浦口皮质曝背食芹踥蹀晴快庆霄歃盟善星声位説人家疏悻四门斗里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胎讳殢云尤雨土茶外朝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