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傲而洁身自好。 茅盾 《幻灭》七:“因为自觉并非被动,这位骄狷的小姐虽然不愿人家知道此事,而主观上倒也心安理得。”
“骄狷”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单字拆分理解:
“骄”
本义指马高大健壮,后引申为“傲慢、自满”,如“骄傲”“骄横”。在性格层面,多形容人自视过高、轻视他人。
“狷”
原指性情急躁(如《说文解字》释“狷,急也”),后受儒家文化影响衍生出“洁身自好、有所不为”的褒义,如《论语》中“狷者有所不为也”。
组合解读
“骄狷”可能有两种矛盾含义:
由于该词未被权威词典收录且无广泛使用案例,建议:
《骄狷》是一个表示人的性格特点的词语,意为自负而狂傲,态度高傲且固执。这种性格特点常表现为不愿意屈服、自负过度,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
《骄狷》的拆分部首为马和犬,分别代表着动物马和狗,表明了这个词的起源于与马和犬有关的意象。该词共有20个笔画。
《骄狷》是古代汉语词汇,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贤者不食声色,骄狷者不能忠信。”这是古代经典史书《左传》中用来描述人的性格特点的一句话。
《骄狷》的繁体写作「驕狷」。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犬在古代写法中,其头部形似今天的「十」,身体则有下方画出的「一」。马的古代写法中,其头部形似「一」,身体上有两个横折的线条表示腿。
1. 他的骄狷使他无法与他人合作。(His arrogance prevents him from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2. 她的骄狷让她失去了很多朋友。(Her haughtiness has cost her many friendships.)
1. 骄傲 (jiāo'ào):自视甚高,自满自足。
2. 狂傲 (kuáng'ào):非常自大、傲慢。
3. 自负 (zìfù):过分自信,对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过分自满。
1. 倨傲 (jù'ào)
2. 自高自大 (zìgāo zìdà)
3. 自视甚高 (zìshì shèngāo)
1. 谦逊 (qiānxùn):虚心,不自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2. 谦和 (qiānhé):谦虚和善,待人友善。
3. 谦卑 (qiānbēi):态度谦虚,自愿低下自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