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r sth. with equanimity;bear sufferings nonchalantly] (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
有些同志听凭别人宣传主观主义,也安之若素。——毛 * 《整顿党的作风》
谓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后来彼此熟了,见 瞿太太 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一章第一节:“ 南宋 的人士,为了昇平已久,也便对于小朝廷安之若素。” 欧阳山 《苦斗》五二:“应该说,对于这样一种谈话的腔调, 林开泰 倒是安之若泰的。”
“安之若素”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面对困境或异常情况时保持平静坦然的态度。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核心含义:
指对困窘遭遇、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毫不介意,保持平静如常的态度。现代也可表示对错误言论或事物听之任之(需结合语境判断)。
最早记载:
出自清代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另一出处为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描述人物对异常情况的适应。
古今差异:
原指对困境的豁达,现代衍生出对错误现象不闻不问的消极用法,需根据语境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故事或更多例句,可参考《越谚》等古籍及现代词典来源。
《安之若素》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安静宁和,像素白一样。形容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安之若素》这个成语,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安(宀部)和若(艹部+口部,下面有一个多划)+素(艹部+白部+乚部)。
安的部首是宀,总共有6画。
若的部首是艹,口在左边,总共有8画。
素的部首是艹,白在中间,乚在右边,总共有11画。
《安之若素》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是作者曹雪芹创造的,用来形容宝钗的性格,多次出现在小说中。
《安之若素》的繁体字是「安之若素」。
在古时候,「安之若素」这个成语的汉字写作「安之若素」。
他心情平静,一直保持着安之若素的态度,不为外界纷扰所动。
安稳、安静、宁静。
宁静、沉静、平和。
烦躁、不安、动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