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抬褃的意思、抬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抬褃的解释

同“擡褃”。上衣从腋到肩的部分。《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套一件藕色緙丝氅衣儿……抬褃里又带着对成对儿的荷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抬褃(tái kèn),汉语词汇,指中国传统服饰制作中的一种特殊工艺,特指在裁剪和缝制上衣(尤其是袍、褂、衫等)时,为适应人体肩背部的活动需求,在肩线或后中线处特意做出的工艺处理。其核心目的是增加肩背部衣片的活动量,使穿着者抬臂、转身等活动更为自如舒适,避免衣物牵拉紧绷。具体释义如下:

  1. 工艺本质与目的

    抬褃并非简单的结构线,而是一种通过巧妙裁剪或归拔熨烫形成的立体造型处理。它通过在肩部或后中缝处适量放宽或加入活动量(如袖窿深度、后中缝的弧度或褶量),使衣物在静态时保持平整,动态时又能提供足够的伸展空间。这一工艺直接服务于服装的实用功能——提升穿着舒适度和活动便利性。

    来源:《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中“服饰制作技艺”章节对传统裁剪技法的综述;《中国服装史》(黄能馥、陈娟娟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在论述清代及民国服饰结构时提及相关工艺。

  2. 历史应用与演变

    抬褃工艺在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袍服(如长袍、马褂)中应用尤为广泛。由于这些服装多为宽袍大袖,且需适应行礼、骑射等动作,工匠们通过精确计算肩斜度、后中缝弧度以及袖窿与衣身的比例关系来实现“抬褃”效果。例如,清代宫廷服饰和民间的长衫常在肩部接缝处做归拔处理,或在后中缝上部加入微量的“活褶”(或称“抬褶”),使后背形成自然的拱起状态,便于手臂前伸。

    来源: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雪宦绣谱》(中华书局,1919年初版,2018年再版)在谈及服饰结构与刺绣底坯关系时,间接描述了为适应刺绣而进行的结构处理,包含类似抬褃的考量;《江南民间服饰》(崔荣荣等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记录了江南地区传统旗袍、长衫制作中“抬肩”“抬后缝”等具体技法。

  3. 现代语境与价值

    在现代中式服装(如旗袍、唐装)的高级定制或传统工艺复原中,抬褃仍是衡量工艺水准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以人为本”的造物智慧,追求功能性与形式美的统一。理解抬褃有助于区分传统服饰的平面裁剪与西方立体裁剪的差异,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保护的重要内容。

    来源:《旗袍制作技艺》(刘瑞璞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系统阐述了旗袍结构中的抬褃处理及其对合体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清代服装》(王金华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年)通过实物测绘详细分析了抬褃在清代袍褂中的具体应用数据。

网络扩展解释

“抬褃”是一个传统服饰相关的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上衣从腋下到肩部的部分,属于衣物结构中的特定区域。该词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用于描述服饰细节。

2.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原文描述为:“套一件藕色缂丝氅衣儿……抬褃里又带着对成对儿的荷包。”此处“抬褃”指氅衣(一种外套)的肩腋部位,可能用于装饰或缝制功能性配件(如荷包)。

3. 应用场景
该词现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传统服饰文化或解读古典文献时参考。现代服装设计中类似部位多称为“肩腋部”或“袖窿区域”。

注:因“抬褃”为生僻词,不同文献中可能写作“擡褃”,二者含义相同。

别人正在浏览...

按弹擘名博施仓粮苍茫孱顔程材成科当捐道微德薄典传第二流滴溜番悔飞泉凤野浮雕孚号芙蓉膏高车害喜汇涌节时结言菁菁精理惊湃控抑滥祠廉堂龙生九种炉峰旅生萌象妙异怒猊盘家培训班铅版钱价青泥岭热啜热呓睿谋桑弧勺子涉笔成趣涉水靴手鼓刷印送君碎云挞讯铁瓜锤哇啦,哇喇瓦影龟鱼饷运显花植物仙人桂销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