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殊途同归。《隋书·儒林传序》:“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殊方同致”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ū fāng tóng zhì(注音:ㄕㄨ ㄈㄤ ㄊㄨㄥˊ ㄓˋ),其核心含义是“不同的方法最终达到相同的结果”,与“殊途同归”意义相近。
释义
指尽管采取的方法或路径不同,但最终目标或结果一致。例如,《隋书·儒林传序》中提到:“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强调不同学派或方法最终在成就上达到统一。
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史书《隋书》,原文用于对比南北学术差异,指出两者虽风格迥异(“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但最终目标一致。
结构与用法
近义词
该成语适合学术讨论、文化比较等语境,强调方法差异与结果统一的关系。例如,可用于描述不同研究路径最终得出相同结论,或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共通性。
《殊方同致》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同的方法都能达到同一个目的。它形容不同的途径或方式,但最终都能取得相同的结果。
《殊方同致》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第一个字“殊”包含有“歹”字旁,共有10个笔画;第二个字“方”是一个独体字,共有4个笔画;第三个字“同”由“口”字在上方加上“彡”字旁构成,共有7个笔画;最后一个字“致”由“至”字在左侧加上“攵”字旁组成,共有10个笔画。
《殊方同致》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的记载:“殊差同致,明时可谓贤者矣。”
《殊方同致》的繁体形式为「殊方同致」。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候《殊方同致》可以写作「殊方同緻」。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殊方同致的道理。
2. 虽然他们使用了不同的策略,但最终殊方同致,在比赛中取得了相似的成绩。
殊异、方案、同仁、致富
无中生有、异曲同工、出人意料
殊途同归、方向相反、各奔前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