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动不稳。《周礼·考工记·轮人》“﹝轂﹞大而短则摰”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摰读为‘槷’,谓辐危槷也。”
“危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wēi niè,主要用于形容物体的摇动不稳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由“危”(高而惧)和“槷”(楔子或标志)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因结构问题导致的不稳定”。
根据《周礼·考工记·轮人》的注释(郑玄引郑司农注):“辐危槷也”,指古代车毂(车轮中心部件)若设计不当(如“大而短”),会导致车辐(连接轮毂和轮圈的木条)松动,进而使车轮摇晃不稳。
引申意义
可泛指器物、建筑等因结构缺陷或外力作用而产生的不稳固、易倾倒的状态。
由于“危槷”属于生僻词,建议在专业文献或辞典(如《汉语大词典》《周礼注疏》)中进一步查证。当前网络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
危机(wēi jī)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卩」和「巛」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拼音是wēi jī,拆分的部首是「卩」和「巛」,它的总笔画数为15。
「危机」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周易》一书中。在现代用法中,「危机」通常指的是一种严重的困境或紧急状况。
「危机」的繁体字为「危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危」的上方用「厄」代替。「危」字的古写形式为「厄」+「支」;「机」的字形与现代一样。
1. 他们公司正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危机。
2. 在困境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应对好危机。
1. 危急:形容遭遇严重危险或困境。
2. 危害:指对人或事物造成潜在或直接的伤害。
1. 紧急:指时刻都弥足珍贵,刻不容缓。
2. 困境:指陷入困难或棘手的境地。
安全:指没有危险或威胁,具有保障和稳定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