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梵语的译音。佛经所说四天王之一。又名 多闻天王 。俗称 托塔天王 。佛教中为护法的天神。我国 唐 宋 时敕诸府、州、军建“天王堂”奉祀之。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於是,於 开元寺 之 灵山 ,塑北方 毗沙门天王 。”亦省称“ 毗沙门 ”、“ 毗沙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坦率对万乘,偈答无所避,尔如 毗沙门 ,外形如脱履。”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又 感应 天王殿 一间两厦,其天王也,变 毗沙 之身,於 咸通 之年,现神质为 龟城 之助。”《太平广记》卷二一四引 宋 景焕 《野人闲话·应天三绝》:“ 毗沙 大像何光辉,手擎巨塔凌云飞。”参见“ 四天王 ”。
毗沙门天王是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其含义和象征意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毗沙门天王(梵语Vaiśravaṇa)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管北方守护,又名多闻天王。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印度神话,原为印度教天神俱毗罗(施财天),后融入佛教体系,成为护法神。在佛教传说中,他因常随佛陀听闻佛法而得名“多闻”。
典型形象为身披甲胄、手持宝塔与兵器(如矟、剑或宝棒),左右常有持武器的侍从。在日本文化中,他作为七福神之一,以黄色身躯、忿怒面相示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经典记载或艺术表现,可查阅敦煌文献或佛教造像研究。
《毗沙门天王》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和悠久的历史背景。
该词语的第一个字是“毗”(pí),它的部首是每(méi),有8个笔画。第二个字是“沙”(shā),它的部首是水(shuǐ),有8个笔画。第三个字是“门”(mén),它的部首是门(mén),有3个笔画。最后一个字是“天”(tiān),它的部首是一(yī),有4个笔画。
《毗沙门天王》这个词语来自佛教,指的是护法神的一种。在佛教中,毗沙门天王是四大天王之一,负责护法、保护世人的安全。
在繁体字中,《毗沙门天王》的写法与简体字不同,拆分为「毘」、「沙」、「門」、「天」、「王」五个字,字形更加复杂但音义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过演变和变革,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毗沙门天王》,其古时候的写法可能存在变化,如「門」字的古写可以是「门」,但整体意义并未改变。
1. 这座寺庙里供奉着毗沙门天王,他被人们视为护法的神灵。
2. 在佛教文化中,毗沙门天王常常被描绘成一位威武勇猛的护法神。
毗沙门天王像、毗沙门天王殿、毗沙门天王庙
护法神、守护神、护佑神
恶神、邪神
【别人正在浏览】